楊子熙 油麻地街坊會學校校監
行政長官於2010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建議香港中、小學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讓學校能進一步加強國民教育內容,持續而有系統地培育學生的品德及國民素質。本人認同特區政府此建議的方向,讓香港的中、小學生,從小接受德育及國民教育,培養高尚的情操;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在長大後,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惟執行細節及推行如何能以人為本則須琢磨。
在學校層面,如何落實有關的課程,確實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如學習時間的安排、老師的培訓、學習材料的規劃、學校資源的分配等。雖然現時學校課程已有適當的學習時間,以不同模式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未來建議以獨立科每周一至兩節的課時施行,學校需重新調配各方面的資源、策劃和推行有關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有效地學習。
因此建議各校需因應校情,以校為本,按階段發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使學生能透過多元的學習經歷,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而政府方面,亦需提供適切的支援,如提供師資培訓、資助交流體驗、舉辦專業研習班等,以加強老師在德育及國民教育方面的知識,有利他們日後的教學和分享。
近年來,隨著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增加,當中包括: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菲律賓、斯里蘭卡等,他們大多數均在香港落地生根,因此出現了大批在本港出生的非華語學童,他們有的入讀本港主流學校,亦有不少入讀本港指定的非華語學校。這些非華語學生雖然來自不同族裔,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但他們共同在中國香港生活及成長,所以讓他們對本地及中國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可加強他們作為在中國土生土長一分子的身份認同,對香港更有歸屬感。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就讀於本港非華語學校的學生,由於他們來自不同族裔、不同的宗教,而且亦各自存在文化上的差異,因此在非華語學校中,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於在德育及公民教育上的培育,發展學童的同理心,若日後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可以讓非華語學生不但在個人品德上有所提升,也可深化認識中國文化,從體驗到實踐,必定使非華語學童更能尊重不同的文化,融洽地生活於香港,達致創造和諧共融的社會環境。
由於非華語學校的學習方法和環境有所不同,而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中的國家範疇部分,需要學生了解自然國情、人文國情、當代國情和歷史國情,鼓勵學生對中國國情及現況有更多探究和認識,因此非華語學校比較適合採用「校本課程」的方式教授。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希望政府能在課程編排上提供更多的校本專業支援。為了令非華語學生放眼中國,可提供更多到內地交流的機會,例如親身到北京體驗升旗禮、參觀廣州黃埔軍校、參觀西安兵馬俑等,這些學習經驗,不但能加強他們對中國的認識,日後亦可對不同的人和事有更多的理解,以及更懂得尊重和接納他人。
總括而言,非華語學生學習德育及國民教育是一件值得推廣的事情,因此希望政府能多聽取意見,擇善固執,使非華語學校在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工作上辦得更出色,肩負持續培育世界大同及和諧共融的擔子,讓少數族裔的學生進一步體會燦爛的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