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幾位準備參加特首競選的人士,他們討論得最多的議題都是房屋政策,證明這是7百萬香港市民最關心的問題,無論誰當選,房屋問題都是最優先處理的問題。
房屋問題,千頭萬緒,加上利益錯綜複雜,要簡單地把道理說清楚,是不可能。但亂中求序,有兩三個概念又或者原則,如果可以澄清,又或者可以達成社會共識,則對解決整個房屋問題非常有幫助。
房屋從來都不是自由市場
政府面對相當複雜的房屋市場,不能以過分簡單的原則去一刀切,其中所謂尊重自由市場的運作最為誤導。香港的房屋及土地市場,從來都不是自由市場,甚至靠近自由市場的運作也不是,所以一些所謂經濟學者,動不動以干預自由市場為藉口去評論政府的政策,根本是文不對題。首先,香港的大地主是政府,港英政府成立時把所有土地劃為官地,由政府統一向市場供應,發展項目需要依照政府的詳細規管,包括地積比率、用途等,私人不能擅自開發,甚至舊樓拆卸重建,也要得政府批准。所以在土地供應上,是近於壟斷而不是自由競爭,所以我們要討論香港的居住問題時,首重房屋政策,所謂私人自由市場,只是房屋政策之下留下的一個空間,這空間的大小,完全是由房屋政策決定,所以不存在干預與不干預的問題。
由1953年石硤尾大火而觸動的徙置區以及日後的廉租屋政策,是香港房屋政策的一個里程碑,一些所謂自由派學者,抨擊政府干預房地產市場,完全是無的放矢,不必由1979年政府興建居屋開始,政府在1950年代興建公屋,其實也是干預的一種。政府以遠低市值租金向基層市民提供住房,其實就是赤裸裸的干預了租住市場,政府的干預,令到私人的租金受到抑壓,經濟收益而言,業主的權益受到影響。所以香港的房屋市場,從來都是政策主導,而不是市場主導,是政策先行,下面留有一個市場空間,而不是把市場置於至高無尚的地位,然後政府再跟從。
政策先行,還是市場先行,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我們沒有像「十誡」的東西,規定政府一定要提供些甚麼服務。真的要辯論,政府為甚麼要提供9年免費教育?為甚麼要有公立醫院,為8成以上香港市民提供廉價優質的醫療服務?香港政府為甚麼要提供高齡津貼和綜合援助?那些所謂自由派的學者,眼中還是否需要政府?
所以政府應如何有為和有不為,是跟市民的一種契約,又或者一種共識,也是政治運作的結果,所以政府應該在房屋市場內扮演甚麼角色,是一項政治決定,而這政治決定,也是經過長年累月發展下來的結果,而不是突然發生的產物。有評論反對興建居屋,認為居屋會拖垮樓市,但居屋由1979年開始發展,到1997年回歸時,樓價升了沒有10倍,也有8倍,這就是事實。
政府執政有許多目標,例如公義、人道、和諧、穩定,以至市民的接受和支持,而不是只說自由市場。所以在房屋政策方面,過去都有一個現象,就是越涉及基層,政府介入越多,越傾向富裕上層,政府越自由放任。所以在這個全面介入和自由放任的兩個極端,政府需要有不同的角色,去維護自己的執政目標。公屋與居屋,就是針對最基層的兩套法寶,而一路往上移,還有一個很大的中產群體,他們固然會視置業為一項重要的投資,但更視此為安居之所。所以政府的政策也不能放任自流,大前提是保持樓價穩定,不要和收入脫節。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維持穩定的土地供應,以及對炒賣活動作某一定程度的抑制。到了最上端的所謂豪宅,政府可以再自由放任,讓市場完全主導。但所謂豪宅,必須清楚定義,否則住宅豪宅化,中產不斷被壓迫,本地中產下流化的說法,居住質素惡化就是另一種體現。
增加土地供應刻不容緩
對於現時絕大部分香港市民不滿的房屋政策,分層處理固然是必須面對的現實,而最重要的改變,是增加土地供應,行政長官曾蔭權對此已經承認失誤。過去幾年,開發土地的工作停了下來,以至無法及時新增土地供應,但並不是香港缺乏土地,香港已用的土地只佔一成八,而住宅用地只佔總面積的百分之六點八。香港未開發的土地有八成一,扣除23個郊野公園的三成八面積,還有四成三,光是空置土地、荒地,就有百分之二點四,是已開發的住宅區的三分之一!此外,還有九龍幾個因舊機場而限制建築高度的舊區,一旦放寬地積比率,都可以重建。總而言之,香港不缺地,問題只是政府的房屋政策以甚麼為目標!(轉載自《紫荊論壇》第一期,內容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