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塘邊鎮黨委書記楊東。香港文匯報記者虎靜 攝
平塘縣深邃莫測的天坑群同樣是一種不可多見的地質景觀。在該縣塘邊鎮龍鳳山二十餘平方千米的範圍內,世界最大的天坑群就密佈在大片亞熱帶原始森林中。
天坑是一種特大的喀斯特負地形,由地表水匯入地下時產生溶蝕最終造成溶洞頂部岩層崩塌而形成。
2008年,由法國洞穴聯盟、貴州喀斯特資源環境發展與研究中心、貴州洞穴協會等中外洞穴專家組成的聯合考察組15人到平塘縣塘邊鎮天坑群進行科學考察。專家考察後認為,塘邊天坑群的組成部分主要是6億多年前的石灰岩,雨水把石灰岩切割成很深的峽谷,加上石灰岩可以慢慢溶於水,日久便形成了喀斯特地貌,並在特殊地質條件下因地下河塌陷或洞穴塌陷形成溶斗,呈豎井狀、漏斗狀或斷陷盆地型的喀斯特地下地貌,形成罕見的自然奇觀—天坑群。
珍稀動植物繁多
塘邊鎮黨委書記楊東向記者介紹,塘邊現已探明了以打岱河為中心的天坑群,分佈著貓底坨、打岱河、倒坨、瑤人灣、音洞、打賴坨等天坑,深度超過500多米的就達22個,坑頂最高海拔達1,137米,最低548米。其中最大的打岱河天坑深543米,南北走向最長的長度約1800米,東西走向長度約1700米,整個天坑群方圓20平方公里,底部面積約80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天坑四周絕壁叢生,原始森林密佈,底部草木豐盛,珍稀動植物繁多。
楊東還介紹,多年前,國土資源部地質專家陳兆棉到天坑群考察後認為,塘邊天坑群從面積、深度等來看,都超過現已發現的「世界最大天坑群」—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
此外,塘邊天坑群還以其規模數量大、天坑地貌發育完整、凹陷深邃,被地質專家稱為「自然天坑博物館」和「世界岩溶聖地」,極具科考和旅遊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