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地坑院內表演豫西婚俗文化,遊人大讚趣味盎然。 員江波 攝
地坑院,學名下沉式窰院,是在平整的黃土地面挖一個大小不等深約6、7米的矩形深坑,然後在坑的四壁鑿出若干窰洞,人們居於其中。
地坑院主要分佈在河南西部、甘肅隴東、山西南部和陝西北部等地的黃土台階平塬上,除此之外,世界各地尚未發現類似民居,而世界最早認識地坑院是通過德國人魯道夫斯基,他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一書中稱這種窰洞建築為「大膽的創作、洗練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地坑院因此聞名中外。
尊卑有別 體現禮制
河南陝縣文化館館長尚根榮指出,雖然沒有建築師,但地坑院的建築非常科學。為防雨水灌入窰洞,地坑院中間挖有1個或2個滲井,一般有七八米深,同時四周砌有攔馬牆,以防積水流入院內,及防兒童掉下。
在最近20年內,許多專家紛紛到河南三門峽考察地坑院,認為這種古代穴居方式有較高的歷史學、建築學、地質學和社會學價值。
事實上,樸實無華的地坑院在體現家庭禮制、尊卑關係方面十分講究,如地坑院裡長輩住的主窰高九尺五寸,寬九尺,俗稱「九五窰」,安裝一門三窗,其他窰洞則高八尺五寸,寬八尺,俗稱「八五窰」,安裝一門兩窗,主窰所在的崖面至少比其他三面高出20厘米等等。通過這些數據,強調主位和長輩的尊貴,看似普通的細節卻傳達著重要的文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