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退休教師廖翔顯,在深圳架起兩地教育交流之橋。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香港與內地交流日益緊密,香港學童對內地早已不再陌生,在內地求學也不再另類。不過10年前,不少在深圳居住的香港家長都為子女如何在深接受教育發愁,羅湖港人子弟學校也因而誕生。剛剛從香港黃大仙天主教小學退休的廖翔顯也在那時接下了學校港方校長的重任,10年辦學歷程,廖翔顯致力於在內地體制下施行香港理念,歷經兩地教育體制之間的磨合,也組織了許多交流活動。廖翔顯認為,目前兩地民間交流已經十分活躍,但在內地官方先行的體制下,兩地教育交流要不斷加強,仍需官方有所突破。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望賢 深圳報道
說起辦港人子弟學校的初衷,廖翔顯指10年前已有不少港人在深圳居住,但這些港人子弟要返港讀書往往排隊時間過長,耽擱小朋友的學業,因而港府決定在深圳開辦香港學校,供港人子弟先行就讀。羅湖港人子弟學校也就此誕生,學校由深圳教育局、香港教聯會和北京師範大學合辦,後北師大因故退出。那時,廖翔顯剛從黃大仙天主教小學退休,便接受了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委託,協助籌辦羅湖港人子弟學校。說起第一年辦學情況,廖翔顯感慨不已,「學生只有16人,還是在其它學校租用的教室上課。」
校長站門口 與家長交流
許多港人家長對學校能否提供港式教育半信半疑,廖翔顯每天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和家長交流。「許多家長見到我是港人,漸漸有了信心」。但學校的成績畢竟無法和香港的升學系統對接,學生也只能在此「過渡」,即使讀完課程,不少家長對如何申請中學學位 「十分迷茫和彷徨」。廖翔顯憑藉在香港任校長多年的資源,幫學生聯繫學校,申請派位。不少校長對這些學生的成績沒有信心,廖翔顯一次次耐心地懇求對方給學生一次面試機會,「事實證明,我們的學生並不比別人差,如今反而有校長主動聯繫我問我是否有優秀的學生可以推薦。」
納升中派位 不乏進名校
從2009年起,學校正式納入香港升中派位體系,至今已有50多名學生獲派學位,有學生還獲派香港賽馬會中學等名校,廖翔顯自豪不已。
深港教育體系不同,港人子弟學校由於特殊的身份也曾遇到不少問題。廖翔顯指,由於學校開設於深圳羅湖,因此也受深圳市教育部門管轄。建校初期,深圳市教育部門也為學校指派過深圳方的校長,但由於兩地情況的不同,出現不少摩擦,如關於經費的使用等等,先後換過幾任人選。廖翔顯還曾想借鑒香港「童軍」模式,在羅湖港人子弟學校搞一個類似的學生培訓試驗,但深圳教育主管部門不批准。
當局給支持 辦事有彈性
廖翔顯指出,但經過十年的發展,如今深圳市教育部門對於學校一些特殊事務的處理已經有很大的彈性,也給學校許多支持,「例如舉辦一些活動,教育部門有時會派相關領導出席表示重視」。廖翔顯表示,目前深港教育民間交流已經非常活躍,反而是香港官方不夠積極,在內地官方現行的體制下,往往也影響到民間的交流,「有時舉辦兩地交流活動,邀請到深圳方面教育部門的領導同意出席,但港方往往沒有回應,因此深圳方有時也不願再出席。」
香港和內地不僅教育體制不同,辦學理念亦有不少差別,廖翔顯也將香港的教育理念及辦學理念帶入其中,例如校長的廉政措施、教師如何處理與學生、家長乃至媒體的關係等。他指內地教育在教案、教學計劃等方面,設計並不比香港差,但在對突發事故的應對則不如香港,「內地教師多想著隱瞞,或者自己處理。其實,根本就不需隱瞞,最主要的讓人知道學校是怎樣處理的。」這也是廖翔顯對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
學生重自尊 批評講方式
此外,在教育的過程中,他一直強調關注學生的「面子」。當學生成績不理想時,老師一句「平日你的功課都做得不錯,今日點解會差了?」就好過「隔離的B仔做得咁好,你點解不如他?」較易為學生接受。他又舉例指,自己上課時也曾遇到學生情緒激動,當堂爆粗口,當時自己並未立即處罰他,而是先讓他冷靜下來,等過幾日再找他談心,避免與學生正面交鋒,效果很好。在處理家長投訴上也可如此。這種方法深得內地老師贊同和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