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婚姻正觀:拉埋天窗 講心定講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2-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現代中國+今日香港+全球化

 近期,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發布《2011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這是繼去年8月內地推出《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後的一次覆蓋全國31個省市區的社會調查。結果顯示,逾92%女性認為男人「有穩定收入」是結婚的必要條件,超過70%認為「男人要有房子」。由此可見,男性厚實可靠的身家財富,已成為不少女性擇偶的首要條件。 ■胡潔人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作者簡介  胡潔人博士 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學部講師。2009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糾紛解決研究中心成員、中國奧斯特羅姆協會(Ostrom Society)會員、香港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中英文論文數篇。

閃婚後速離 高風險戀愛

 「閃婚」是閃電式結婚的簡稱。社會普遍認為,閃婚男女從彼此認識到結婚的時間相當短,從1天到3個月內都算是閃婚。但現在卻多發生在時下的青年男女身上。

 閃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各項:

1. 感情衝動,完全憑感覺來做事;

2. 心靈空虛,可能因為曾經的情感經歷和傷痛選擇閃婚來療傷;

3. 利益速配,一旦碰到「富二代」,就馬上抓住並將其套牢。

內地六成人三年內玩完

 然而,這些情侶閃電般相識,閃電般結婚,但也有不少是閃電般離婚。據統計,一見鍾情的婚姻成功率僅10%;而在內地,閃婚後於3年內起訴離婚的人約佔6成。可見,閃婚的低時間成本,換來的代價是高情感風險。「閃婚族」婚後如何在激情退去後培養感情基礎,進行性格磨合,成為婚姻成敗的關鍵。

擺酒花費勁 儲夠錢先諗

 內地的現行計劃生育政策規定,遲於法定婚齡(女為20周歲,男為22周歲)3年及以上結婚者(女為23周歲,男為25周歲),即為晚婚(香港稱遲婚)。這裡的法定婚齡即《婚姻法》規定的最低的結婚年齡的界限,並不是必須結婚的年齡界限。

「剩男女」通街走

 當然在香港社會,大量23歲女性和25歲男性都還在讀書或打工,還未考慮結婚,即便是30歲女性甚至到35歲還未婚的「剩女」周圍都有。男性的結婚年齡甚至更遲。這應該是與社會和工作壓力密切相關,而最主要的是,香港的結婚成本比內地更高,如酒席花費動輒便幾十萬港元。

男力撐裸婚 女耍手擰頭

 「裸婚」意指在沒房、沒車、沒婚禮、沒婚紗、沒鑽戒、沒蜜月的情況下結為夫婦。總之,裸婚缺少結婚過程中的必備元素,但也大幅減輕經濟壓力。在內地,雙方只需支付最基本的每人4.5元人民幣(即總共9元人民幣)的結婚登記辦證費即可。若在香港,則是通過民政事務處預約後,繳納最低費用約1,000港元(預約結婚登記費是305港元,在辦公時間內正式登記結婚及舉行婚禮需要715港元,非正常辦公時間會稍貴)。

 通常男性會以壓倒性票數多過女性支持裸婚,但大部分女性會認為這樣的婚姻不可靠。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梁理文認為,這顯示現代男性在婚姻中承擔過重的壓力,因為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結婚買房子是男方的事,女性不用背負太多壓力,所以她們更傾向於支持「有房結婚」。

內地越發展 離婚率越升

 離婚意指夫妻雙方通過協定或訴訟的方式去解除婚姻關係,終止夫妻間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行為。按照中國《婚姻法》的規定,若感情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因此,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是判決離婚的法定條件。現代所謂的婚姻危機就是離婚率上升太快。從全國平均水平看,1979年離婚率為4%,1999年達到13.7%,2003年達到15%以上。以上海為例,2003年結婚對數為10.5萬對,而離婚對數為2.8萬對,離結率為31.4%。另外,離婚率上升最快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及廣州等大城市。

 根據民政部報告顯示,2008年全國共辦理結婚登記1098.3萬對,其中20歲到24歲佔37.9%,25歲到29歲佔35.3%,即超過7成人在30歲前結婚。但同樣在2008年,全國共有226.9萬對夫妻辦理離婚手續,全國離婚率高達20.7%。

 從社會學角度分析,離婚率上升有以下幾個原因:

人口流動頻繁 家庭關係減弱

 從內地大城市的離婚率顯著上升也可以看出,城市化及工業化程度越高的地區,離婚率相對也越高。因為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社會較開放,就業人口流動頻繁,夫妻、父母與子女等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和力減弱。同時,家庭結構核心化和生育率下降都會弱化社會凝聚力,增加婚姻關係破裂的風險,導致離婚率上升。

追求真愛快感

難保「從一而終」

 其次,中國傳統的婚姻觀念大多是為娶妻生子、傳宗接代,女人還抱有「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的堅貞態度。但隨著西方社會自由、平等、開放等現代思想的傳入,特別是現代避孕技術的提升,追求浪漫愛情和個人享樂主義的婚姻理念,逐步代替以往單純滿足生理和生育後嗣為目的的婚姻。因此,婚後一旦彼此因性格不和而發生爭吵、遇到婆媳問題、經濟糾葛,甚至是性生活不協調等,在婚姻是享受愛情和快樂的理念所主導的前提下,夫妻離婚不需要考慮太多理由。

自主權增 不願只做師奶

 最後,婦女教育文化程度的提高令她們有能力挑戰傳統的性別分工模式,是導致離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有婚姻家庭研究學者認為,在女性有權自主工作的前提下,如果面對的仍是做飯和生兒育女等傳統任務,便會容易產生疑問和反感,並會對自己的婚姻產生懷疑。近年,隨著女性自我意識的增強,原有「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模式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而男性卻沒有充分的準備和及時的觀念更新來適應這種模式(我們假設這個情況在香港比較樂觀)。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必然會導致離婚率的增高。

單身無束縛 不婚族遊走大城市

 不婚,顧名思義,就是排斥婚姻、選擇單身的狀態生活。這通常存在於較發達和人們獨立性較強的城市和地區。美國《紐約時報》曾有人口統計指,2005年美國婦女有51%獨自生活,沒有配偶。這是美國有史以來首次出現獨自生活婦女人數超過有配偶婦女人數的現象。

 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人口學家佛瑞表示,這是一個清楚的轉折點:女性已不太依賴男性或婚姻制度。年輕女性不喜歡婚姻束縛;對於較年長的婦女而言,婚姻也沒有提供她們希望獲得的生活。

京滬深女白領 瘦身需求更大

  而在內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超過3成的適婚青年選擇單身,深圳目前正生活著20萬28歲以上的未婚女白領。與結婚比起來,這3個城市的單身女白領更迫切的需求可能是瘦身、享受生活及擴大交際圈。

小知識:「三高」女唔憂嫁  揀「筍盤」最重要

 有專家說,物價、樓價及消費水平已今非昔比,部分女性傾向以「硬件設施檔次」來選擇另一半。這也是部分「三高」女性(高學歷、高地位、高收入)遲婚的重要原因。現代女性不再如古代時期沒有經濟收入,只能做家務,一切都要依靠男人。在現今社會上,很多女性能成為女強人,這令結婚的目的發生本質的變化:結婚並非僅為解決吃飯問題那麼簡單,而是找到一個既可改善生活、又可相愛一世的男性。

|結|語|

 不可否認,面對傳統婚姻觀念和形式的逐漸改變和瓦解,促使離婚由以往的被動式向主動式轉變,這個現象顯示的是現代社會更賦予人(特別是女人)的自由選擇和對人生快樂的追求。以往中國人談「離婚」色變,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中,離婚被認為是一種恥辱(尤對女性而言)。因此,即便彼此有太多的不適合,在道德約束面前不得不選擇退縮和忍讓。但是,現代人可選擇多種生活方式,即便不婚也是一種無可非議的選擇,離婚更成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種取向,有專家認為是反映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

 雖然「快樂」已經是現代人的終極追求目標,但對感情和婚姻依然應採取慎重的態度。感情和婚姻中出現問題不可怕,關鍵是學會處理和化解。因為:幸福的婚姻不是沒有問題的婚姻,而是善於解決問題的婚姻。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解釋閃婚、遲婚、裸婚和不婚的定義。

2. 承上題,這些現象的產生原因和後果是甚麼?試分別加以討論。

3. 分析離婚率高企對社會產生甚麼影響,並舉例加以說明。

4. 有人說:「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全球的不婚人數將不斷上升。」你對這個說法有何意見?

5. 你對婚姻有何態度?試抒己見。

延伸閱讀:

1. 康娜:《關係契約視野下的婚姻觀—對傳統婚姻契約觀的反思和突破》,《法律科學》2009年9月,第5期, http://www.skj.gov.cn/info/news/content/7363.htm

2. Linda L. Lindsey. (1994) Gender Roles: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with a chapter by Sandra Christie.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3. 王海鴒:《中國式離婚》,北京出版社,2004年

相關新聞
為供子女讀大學 兩地家長願賣樓 (圖)
穗美院汕大長江藝院港考專業試
內地免試招生設兩項寬限
城大教授反框框:萬物皆樂器 (圖)
公大新校舍動土 料2013年底落成 (圖)
資優教院收生增 財政緊絀不加費 (圖)
嶺大下周一辦唐詩講座
婚姻正觀:拉埋天窗 講心定講金? (圖)
行街學英文:「英國」不是Great Britain? (圖)
流行文化錄:龍B是混種怪胎?
英語世界:Bittersweet
思思師語:讚不讚好? (圖)
英語筆欄:不必急於驚動愛情
《工廠妹萬歲》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