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美 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27]     我要評論

李恩柱

 東漢人王充在《論衡》中記述《擊壤歌》云:帝堯之時,「有年五十擊壤於路者,觀者曰:『大哉,堯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後來,不少人提及此事,比如晉代的皇甫謐。不過,皇甫謐作《高士傳》的時候,把無名且年僅五十的擊壤者,塑造成了一位名叫壤父的、年八十多歲的上古隱士,把「堯何等力」之句,改成了「帝何德於我哉」。這下就成了:「壤父者,堯時人也。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餘,而擊壤於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王充、皇甫謐等人所說的「擊壤」,有人說是一種擲瓦遊戲,有人說是老人敲著土地作為節拍。「壤」字究竟怎麼釋義更為貼切,仁智各見。古人云詩無達詁,某些字詞亦然。

 最要緊的,不是「壤」字的確切含義,也不是老者毫無不安之態「擊壤」,而是同一件事,剛開始的時候,旁觀者與擊壤者評判可以毫不一致,甚至意思相反,隨著時間的侵蝕,不一致卻隱而不彰了。比如,旁觀者盛讚帝堯之德,老者則反問「堯何等力」、「帝何德於我」,憤慨之意明顯。到了後世人眼裡,卻堅定認為這段話是歌頌堯的帝德。

 歷史上的事情是不是如人們記述的那樣美好,記錄者不同,情節不同,結論也就不一致。《竹書紀年》曰:「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又說:「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見。」充滿暖意的「禪讓」中,蒙上一層強力的陰影。

 對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度,古人是有不同見解的。孟子說:「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韓非子則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之弒其君也。」明確指出了獲得政權的方法是使用暴力。歷史是過去現實生活的記錄,人們所掌握的資料有異,所學習的術業不同,所秉持的觀念不一樣,理解問題的角度自然就會不同,極其自然,不值得大驚小怪。需要驚詫的是,那麼多觀點,最後的強音只剩了讚美堯舜禹。

 帝堯時代人們到底怎樣生活,我們不可能確切猜測出來。可以猜測的是,首腦人物耳提面命的時候不會多。人的體力有限,通訊又不發達,頭頭腦腦客觀上沒有能力四方提醒,於是,壤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成為可能,完全是一派田園生活。壤父過的日子,雖然不能和陶淵明的「桃花源」相比,但也同樣恬靜,樸實。

 衡量老百姓的日子,標準可能很多,比如收入,比如物價。但有一條不能忽視,即老百姓是否具有話語權。一個充滿戾氣的社會,無論吃什麼好食物,如果忽視了老百姓的表達慾望,不讓說話,就和動物區別小了。

 讓人感到「帝德」無邊,有吃有喝未必令人感動得涕零。昔者,馬英九問一位企業家:「身為政府領導人,我要怎樣幫你的忙?」對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答:「少管我們一點就好了。」不論帝堯是有意「少管」,還是迫於客觀條件不得已「少管」,總之老者有權力管理自己,也有機會表達自己對高層的看法。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求證老少戀是個老大難 (2012-03-27) (圖)
豆棚閒話:美 境 (2012-03-27)
古典瞬間:古代的名人秘聞 (2012-03-27)
生活點滴:後退半步 (2012-03-27) (圖)
來鴻:寫在春天的臉上 (2012-03-27) (圖)
歷史與空間:清代后妃的宮廷生活 (2012-03-25) (圖)
熱點詞評:桃花期 (2012-03-25)
文藝天地•短載:康復日記(四) (2012-03-25)
文藝天地•試筆:一起看海去 (2012-03-25) (圖)
文藝天地•詩意偶拾:出門在外 (2012-03-25) (圖)
歷史與空間:聽鳥叫的花紅 (2012-03-21)
豆棚閒話:王婆這樣的女人 (2012-03-21)
古今講台:黃葉 (2012-03-21)
生活點滴:愛情的花樣 (2012-03-21)
心靈驛站:牆 (2012-03-21)
歷史與空間:盧植其人 (2012-03-20) (圖)
生活點滴:有爸爸在,不哭 (2012-03-20)
古典瞬間:清代的偽養生騙局 (2012-03-20) (圖)
詞話詩說:卡 嚓 (2012-03-20)
歷史與空間:採來紅豆,粒粒分明藏錦繡 (2012-03-1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