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傳印長老以「十端」概括本老一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若溪、李望賢 深圳報道)從弘法寺通往後山的道路蜿蜒向上長近千米,代表著佛法永恆不變、法身永駐世間的金色輓聯和地毯鋪滿沿途。記者昨日跟隨眾護法步行約半小時方抵達山頭,靈車開進會場停穩後一眾弟子將本老靈龕抬下靈車,送進荼毗爐內。整個弘法寺後山梵樂聲不絕,在場信眾紛紛一同唱誦。
上午10時10分,荼毗儀式正式開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跪拜本老靈台前叩首後獻上首香,諸山長老、本老法眷等人隨後依序為本老上香。穿過層層人群可見本老靈龕外貼有「時維佛曆貳伍伍陸年歲次壬辰三月拾伍日吉時封」和「圓寂本寺開山宗師本煥長老靈龕」兩條封條。
據現場幫助放置助燃木材的居士介紹,荼毗爐四壁為特製石棉壁,爐內靈龕四周放有沉香木、檀香木、檀香粉、檀香油等助燃物品。因本老生前喜愛沉香木,故前日轉乘從廣州連夜趕運沉香至弘法寺,沉香和檀香兩種木材總計近千斤。而為更好地幫助本老舍利子的析出,靈龕燃燒溫度需要控制在攝氏600度以內,「如燃燒溫度過高則恐將舍利子一同火化。」有現場僧人祈願稱,本老荼毗爐將燃燒1天1夜,爐內香煙裊裊,定會吹向西方極樂世界。
荼毗(tú pí)是梵語,又作荼田比,通常指焚燒遺體,埋其遺骨,即所謂火葬。荼毗為印度四葬之一。佛教傳入中國後,普通寺院中僧人去世,一般用一種特製的缸,死者結跏趺坐(盤坐)於缸中,填充木柴、木炭、松香、香料等,點火焚化。較大型寺院,則設化身窯,為僧人及信徒火葬。佛教徒的屍體火葬後的骨灰(或舍利),一般建塔安奉,安奉的儀式稱「入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