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美國人佐利克行將結束世界銀行行長的任期,另一個亞裔面孔的世界銀行行長將在7月1日開始他的新任期。這位叫金墉的新行長不是蜚聲亞洲的中國武俠作家,而是韓裔。但不管如何,亞洲人都不要有太多的樂觀聯想,正如美國駐華大使華裔的駱家輝一再聲稱的那樣,他祖先雖是中國人,但他是純粹的美國人,效忠的是美國。
金墉也是如此。雖然世界輿論挑剔他的醫學專業並以此指責他缺乏金融管理的專業知識,但使他登上世行行長寶座的並非他的專業知識,而是他的美國身份,他被拱上這個位子,延續了美國主導世界銀行的傳統,維護了美國的利益。故而,金墉的血緣和面孔不是重點,他效忠美國才是關鍵。
眾所周知,二戰的成果之一,是美歐在全球化中掌控了世界經濟的主導權。這種美歐分肥制的顯著特點是:由歐洲人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負責人,世界銀行行長一職則非美國人莫屬。這種傳統一旦被時空固化為慣性,即使發生讓人莫名驚詫的醜聞,也很難糾偏更正。譬如,法國人卡恩因為性醜聞被褫奪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職務,另一位法國人拉加德則被扶上總裁位子。當時,新興工業國也想打破歐洲人壟斷這個位子的傳統,但終究還是向傳統妥協。
同理,在和美國人的叫板中,有兩個發展中國家提出了世行行長的候選人,他們是尼日利亞財政部長和哥倫比亞前財政部長。但是,他們的叫板只有象徵意義,在世行董事會上周的面試中,美國人金墉毫無懸念地勝出。
這是最不公平的公平競爭。所謂不公平,指的是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發生變化,全球化和多極化的趨勢在加強,但是美歐仍然死抱傳統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所謂公平,指的是兩大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實行的是投票權制,美國在兩大組織中都擁有最大投票權,美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選擇兩大組織的負責人。美國不過是善用現有的規則來為自己的利益服務而已。
因此,無論是引領發展中國家潮頭的新興國家(如「金磚五國」),還是其他的發展中國家,要贏得世行或者IMF的領導權,不在於無謂地推出多少候選人,而在於更新這兩個組織的遊戲規則,即促使美歐與時俱進正視現實,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的投票權和發言權,但在利益博弈的現實格局下,發展中國家取得更多投票權的途徑只有一個,通過發展做大蛋糕,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從聯合國到世行再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美強權主導無處不在,發展中國家要想在國際社會發出更有力的聲音,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