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口才與人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6-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古時賢能多是善言辭者。 網上圖片

王兆貴

 張釋之,字季,西漢南陽人。曾事文景兩朝,官至廷尉,以執法公正不阿聞名,被後人譽為西漢的法學家。

 一次,張釋之隨從漢文帝出行。登臨虎圈,文帝詢問簿冊上各種禽獸的情況,問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東張西望,全都答不上來。看管虎圈的嗇夫從旁代為應對,答得很是周全。為顯示自己的才能,他回答起問題來如回聲相應,且無法問倒。文帝說:「當官的難道不該像這樣嗎?上林尉不可依靠。」於是就命張釋之提拔嗇夫為上林令。

 過了一會兒,張釋之上前說:「陛下以為絳侯周勃是怎樣的人?」文帝說:「是長者啊。」釋之又問:「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呢?」文帝又答:「是長者。」張釋之說:「絳侯與東陽侯都被稱為長者,議事時又都不善言辭,難道也讓他們像嗇夫那樣喋喋不休地耍嘴皮子嗎?秦國重用刀筆之吏,官吏們爭著以辦事迅急苛刻督責為高,然而這樣做的害處在於徒具官樣文書而無實質內容。因為這個緣故,秦君聽不到自己的過失,國勢日衰,以至二世而亡,天下土崩瓦解。現在陛下因嗇夫能言就越級提拔他,我擔心的是天下跟風,爭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實際。況且下效上行,比如影隨形還要快,皇上的一舉一動都將影響到天下人,不可不慎啊。」文帝說:「好吧。」於是就此打住,不再提拔嗇夫為上林令。

 這件事,見於《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書》襲用《史記》資料,合併為張馮汲鄭傳。從司馬遷的記述中不難看出,他對張釋之的做法是認同的讚賞的。但若將整個傳記聯繫起來,全面進行觀照,太史公更看重張釋之的執法不阿和漢文帝的從諫如流。在能否提拔嗇夫這件事上,張釋之的勸諫也只是一家之言,一面之理。  

 據咸陽史志介紹,秦漢時期的上林苑規模很大,總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里。作為皇家園林,有一套嚴密的管理體系。西漢初年,上林苑由少府管轄,漢武帝時轉入水衡都尉。水衡都尉是個部門齊全的管理機構,屬官不下二十餘種。上林令是較高級別官吏,主管苑中禽獸,那個被文帝問倒的上林尉,主管苑中安全保衛工作,而嗇夫則專門負責虎圈的日常事務。從責任分工可以看出,上林尉為甚麼會被問倒,而嗇夫卻能對答如流。

 漢文帝來上林苑巡視,問起苑中禽獸情況,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其初衷並非考核官員。上林尉儘管不具體負責虎圈管理,但作為上林苑的二把手,對苑中禽獸的大致情況總該了解一些,即便口拙,也不至於十問全不知。文帝對他不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相比之下,那個對答如流的嗇夫讓文帝轉嗔為喜,一時高興,立馬就要封官。對一個權力至高無上的封建帝王來說,這樣做按說也不算甚麼出格的大事。

 那個虎圈嗇夫,在上林苑中是個底層小吏,難得有這樣的陞遷機會,表現一下自己也在情理之中;僅就熟悉本職工作這一點來看,他做得非常稱職,即便提拔他做上林令,也無明顯的不妥之處。對於嗇夫來說,能見皇帝於當面,並受到稱讚與嘉許,這是多麼大的榮耀,多麼好的機遇啊!只可惜機緣不巧,碰上了張釋之「從中作梗」,將他一生中難得的一次好運給撞破了。在張釋之的官場閱歷中,這不過是小事一樁,微不足道,而對於嗇夫個人來說,帶來的損失卻是百分之百。

 再說啦,能說會道不等於油嘴滑舌,能言善辯不等於巧言令色,我們不能把擅長辭令的人都說成是耍嘴皮子的。言論雖屬務虛,但也不見得就是空談,否則何來「言之有物」呢?作為語言表達能力,口才本身並不具有道德屬性,關鍵是看甚麼人用,用在哪裡,如何運用。同樣是飴糖,柳下惠說可用來盡孝道以養老,柳下跖卻說可用來粘門栓以行竊。

 熟悉中國文官制度的人都知道,崇仰口才,倚重辭令,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官場的一大特色,每個朝代的廟堂之上,幾乎都有那麼幾位伶牙俐齒的名嘴。這些名嘴雖然不都是一路貨色,有能臣也有弄臣,卻都能得到皇帝老兒的封賞。即便在民間,嘴上功夫好的人,混飯吃的路數也更多一些。靠口才賣藝立身,比及引車賣漿者流,地位不見得有多高,但錢要來得容易些。

 戰國時期的張儀,被楚人疑為竊賊暴打了一頓,鼻青臉腫地回到家中,面對妻子的埋怨,他張開嘴巴問妻子:「你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妻子說:「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張儀的意思是說,只要舌頭還在,就不愁沒有出路,就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口舌之於人,不僅是飲食吐納、社會交際的工具,也是謀求生計、施展抱負、開創事業的本錢。事實上,不論過去還是今天,能說會道的人總是受歡迎的,他們在官場、職場上左右逢源,陞遷的機會也比訥於言者多一些。就拿如今選拔公職人員的程序來說,筆試之後有面試,而面試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敏捷的思辯應對能力和流暢的口頭表達能力。正因為如此,書店中從來都不缺傳授語言藝術的專著,課堂上也不缺講授演講技巧的老師,學校裡也不乏進行口才訓練的學子。

 人們之所以這樣看重口才,除了因為它具有功利層面的優勢外,還因為它能發揮物力難以發揮的作用。在許多智者看來,口舌的威力勝過拳腳,勝過刀槍。有道是「一人之辯,重於九鼎大呂;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張儀、蘇秦者流,正是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思辨勸諫,拜相封侯,「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將口舌之勇演繹到極致。即便在今天,因口才好而使事業如虎添翼者也大有人在,如李肇星、余秋雨、白巖松、易中天、馬雲、汪涵、俞敏洪等。口才不僅能增強思辨力、說服力,擴大影響力,而且也可以轉化為生產力和戰鬥力。

 當然,上邊的分析還只是站在嗇夫的角度,就口才說口才,著眼於口才的基本功用,未能立足用人導向的大局,用長遠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人家張釋之站得高、看得遠,一席話把皇帝給說服了。張釋之的擔心也不無道理,歷史上確有空談誤國的前車之鑒。那些「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所謂忠臣,有幾個是實幹興邦的能臣?張釋之不同意提拔匯報工作頭頭是道的嗇夫,是怕在用人問題上產生負面影響,這當然也應當引起我們的警鑒。

 僅僅是因為一次工作匯報,就受到前來本地調研的領導賞識,不久後擢升要職,從此官運亨通,青雲直上。這樣的事例發生的幾率儘管不高,卻不是個案,也不止於傳聞,說出來有名有姓,舉證者大有人在。中國演講學教授邵守義認為,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但如果唯口才是舉,以匯報取人,就會在用人問題上產生誤導,讓那些誇誇其談的人鑽空子,使那些埋頭幹實事的人受冷落,以至於華而不實之風盛行。因此,選拔任用幹部要堅持德才兼備,重口才不惟口才,選口才也選幹才,既要看表達能力,又要看實際能力,更要看綜合素質。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口才與人才 (2012-06-12) (圖)
豆棚閒話:我願意生活的時代 (2012-06-12) (圖)
詩情畫意:夕 陽 (2012-06-12)
心靈驛站:平淡也是一種活法 (2012-06-12)
亦有可聞:「門當戶對」 (2012-06-12) (圖)
歷史與空間:董其昌與李日華 (2012-06-10) (圖)
來鴻:米的香 (2012-06-10)
文藝天地•短載:定向的河流 (2012-06-10)
文藝天地•試筆:朋友與欺騙 (2012-06-10)
文藝天地•詩意偶拾:門 後 (2012-06-10) (圖)
歷史與空間:窗外有鳥飛過 (2012-06-06) (圖)
生活點滴:滯留在五月的雨中 (2012-06-06) (圖)
詩情畫意:賀溪角詩集出版 (2012-06-06)
心靈驛站:半瓶水的人生觀 (2012-06-06)
古今講台:向蝴蝶發問 (2012-06-06)
來鴻:小路上,歲月靜好 (2012-06-06) (圖)
歷史與空間:白襯衫的故事 (2012-06-05) (圖)
詩情畫意:浣 歌 (2012-06-05)
遊蹤:靜對一湖碧水 (2012-06-05) (圖)
亦有可聞:優雅的信箋 (2012-06-0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