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盈慧
讀書時代從未接觸過戲曲,甚至祖母收聽粵曲節目,聽不懂,都不上心,只是前幾年電視上看到一個六歲的孩子唱京戲,受到他清亮的嗓子吸引,追看下去,往後才漸漸認識到什麼《野豬林》、《牡丹亭》,以至什麼越劇黃梅調。
有人認為老套的節目,對我卻忽然有了新鮮感。
沒接觸過的東西才會不喜歡吧,喜歡不喜歡,真是未接觸前不要下定論;而且喜歡不喜歡,也得看我們從什麼角度下定論。
比如說,有人嫌戲曲調子慢,不耐煩,一旦喜歡,認識到這「慢」是舞蹈拍子,就耐咀嚼了。還得傾服設計戲曲的始祖,他或她,真不知道究竟怎樣研究出古代佳人才子那麼美絕的優雅舉止。
相信不一定崑曲才第一流,總認為泛稱戲曲為國粹才公平,只要大家知道崑曲是萬劇之母就夠了,不必要了媽,就不管她的子和女,何況眾子眾女真是各有千秋,各自各精彩,戲曲遺產實在太豐富。
從戲曲台得知,除了上述的京劇越劇黃梅調,還有我們熟悉的粵劇和我們不熟悉的漢/晉/呂/錫/川/徽/甬/閩等劇……數之不盡,而且每個地方戲都有他們的特色,同一劇目,各有不同面目和唱做,原來崑媽媽的子女都各自成材,吃媽的奶,各有自己靈活的思巧、風格和骨幹。
蘇聯大戲劇家梅耶荷德,看了京劇抽象寫意的表演方式,便為之陶醉不已;名戲劇家布萊希特,也說他們德國舞台藝術演唱分工,從未有過中國戲曲那麼既歌且舞的表演,說這才是他半生追求還未達到的高度藝術境界。
每個國家總得有她自己獨特的東西,戲曲才是我們真正的國粹,而且還是富於中國色彩碩果僅存的活寶。題材側重才子佳人公侯將相,不過是古人精神生活面貌的寫照,與什麼「老套」無關,看戲曲最重要是看藝術,不是搞批判,注入現代感情反而不倫不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