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俊
香港的國際機場是香港經濟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亦是本港旅遊業及貨運業的命脈,但預計香港國際機場最快到了2017年,便會達到飽和點。為了繼續維持香港機場於國際間的競爭優勢,維護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及促進香港經濟持續發展,我認為興建第三條跑道,增加機場的吞吐量是必須的。不過,現時公眾對環保要求極高,在追求發展的同時,也要顧及兩者間的平衡。所以,機場管理局在進行興建跑道的環評工作時,必不能馬虎從事,這樣才能爭取更多市民支持。
香港國際機場的客運量及飛機升降量持續增長,去年的客運量比前年上升了5.9%,達至5,390萬人次,而飛機起降量亦上升8.9%,達到33.4萬架次,兩項都刷新了紀錄。雖然貨運量受到歐洲及北美經濟持續疲弱所影響,表現較不理想,下跌了4.6%,但仍達到390萬公噸的水平,連續第二年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
不過,凡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國際機場目前兩條跑道,很快便不能應付與日俱增的航班增長,屆時香港機場的優勢必將進一步收窄,或遭鄰近大興土木增建跑道的機場所取代。因此,興建第三條跑道,實刻不容緩,而我對此亦一直抱支持態度。
事實上,今年三月,行政會議已原則上通過興建第三條機場跑道的建議,預算造價為1,362億元,機管局將會自資一億元進行環評及融資方面的研究。若一切順利,政府最快會在2015年拍板,2023年竣工。故現時興建第三條跑道,仍屬相當初步的階段。
由於興建新跑道,涉及在機場北面對開填海多達650公頃,是歷來涉及最大範圍的填海工程,故對海洋生態環境有一定的影響。而且,興建新跑道,也可能會出現空氣質素及航機噪音問題,在現時大家都注重環保的情況下,則機管局進行的環評研究,更應要加倍小心,謹慎從事,照顧好每一個細節,盡量做到滴水不漏,才可增強環評的可信性。
可惜機管局「首度出師便不利」,其進行的環境影響評估框架,在諮詢期結束前,被指未有全面評估各項重要環境影響。例如簡介竟仍引用四、五年前中華白海豚數目的舊數據;空氣質素指標方面,則並無包括工程產生的二氧化氮和臭氧;亦沒提及馬灣及屯門的航機噪音問題。而這令環境保護署在最後關頭,也要被迫出手,要求機管局補交相關資料,並須再進行公眾諮詢,意味諮詢日期要再延長。
我希望環保署必須做好把關工作,絕不能輕視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更不可給予人馬虎了事或蒙混過關的感覺。正如諺語有云:「欲速則不達」。機管局必須認真就工程項目簡介補充有關海洋生態、空氣質素及噪音等詳細資料,並再進行公眾諮詢,才可爭取公眾的支持,也可免使香港的發展出現瓶頸或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