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林 香港華人革新會副會長
今年是香港回歸十五年。若問香港社會與回歸前有甚麼不同和「特色」的話,首推的大抵不離各種名目的「諮詢會」和「關注組」的湧現,可謂到了泛濫成災的境地。這比無日無之的遊行示威更為可怕。遊行示威或對社會產生一點噪音和混亂,影響秩序;然泛濫成災的「諮詢會」和「關注組」,卻對香港的各種發展帶來無窮無盡的阻力,拖慢各種發展步伐,這是香港回歸十五年最致命的要害,此乃香港的悲哀。
芝麻綠豆大的事也要諮詢,這等情況在香港回歸前是甚少出現的;同樣「關注組」的組成也是「臨危受命」的,這兩者可謂孿生兄弟,一唱一和,前後呼應,配合得天衣無縫,達到預想不到的「效應」。許多發展項目就被這些臨時成立的「關注組」叫停,提出諮詢,諮詢期每每最少花上三幾個月時間,而且重複又重複。無了期的諮詢,直到這些諮詢得到「關注組」滿意之後,發展項目工程才可上馬。這已經是數年之後的事了。這不是一種無謂的內耗嗎?香港遲早被這些諮詢和「關注組」拖死。
政府和社會點解要「聽命」這些「關注組」發號施令?這些「關注組」根本就是烏合之眾,缺乏專業知識水平,對於政府所提出的每一項發展或政策,只要被他們認為有發揮「做騷」的機會,就隨意拉攏三五個人組成「關注組」提出諮詢。難得的是,當局和社會有些人竟會「重視」他們。
政府提出重建政府合署西座,馬上有人組成「關注組」;清拆皇后碼頭,有人又成立「關注組」;興建高鐵,亦組成「關注組」……
要改變這種沒完沒了的關注、諮詢,政府必須要認真檢討和考慮那些所謂「關注組」的出現,他們的組成有沒有具備相關的專業水平。若然那些所謂「關注組」的成員的認知水平差劣,和所關注的工程事項發展毫無關連,有關當局就要認真考慮這些「關注組」意見的可取性。當然,一些關乎全社會的事項需要適度的諮詢工作,但也要注重效率。回歸之前,港英當局就甚少作出諮詢問題,然社會各種發展卻進度有序,比預期理想,這不是值得現在政府和社會各界深思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