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建築師筆下的大會堂。
——大會堂的前世今生——從大會堂的變化看香港(3)
香港的舊大會堂於1860年代興建,和於1960年前後開始興建的現時的大會堂,前後相差剛是百年光景,興築之費用當然難以作出直接比較,但興建的資金來源,卻見出了香港政治環境和社會的變化。
商人集資開創先河
五十年前開幕的「新」大會堂,二千萬元興建費用,全由政府撥出,而且很快便完成了政府的撥款程序。能迅速回應社會上要求政府承諾重建大會堂的聲音,確是當時殖民地政府急於重建香港抗戰淪陷失落的威信,和設法平衡社會上對統治者抗爭的一種有用的統治姿態。二千萬元並非一筆小數目,但有助管治便是「用得其所」。舊大會堂的興建資金十萬元,在當年同樣不是一筆小數目,但當年殖民地政府卻只是批出土地供「使用」,建築費用則要由當年倡議其事的「爭取建設香港大會堂臨時委員會」設法去籌集。
當時採用的是公開接受各方捐款,和舉辦音樂會的方式來籌款。但主要仍是來自商界的支持,其中包括認購買了五百張合共五萬元股票的怡和公司羅拔.渣甸(Robert Jardine)。後來建成的大會堂正門外,還建有一座華麗美觀的噴水池,由當年開辦丹地公司(Dent & Co)的顯赫商人約翰.丹地(John Dent)出資興建,可以說,舊大會堂的興建費用其實超過十萬之數。
這種以政府出地,商人企業集資,獨立於政府以外的管理模式來運作,開公共建築之先河。然而,在政治環境逆轉的今日,誰能料到這種模式卻被痛批為「官商勾結」呢!不過,當年這種模式的推行,卻一如門前的噴水池,沿用多年後便因水源短缺荒廢,管理委員會亦慢慢見出管治無方。更難料到的是,舊大會堂落成前丹地公司更因1867年的經濟衰退而結業。新的大會堂興建全由政府一手包辦,管理重歸政府架構,但同樣難料的巧合是,新的大會堂紀念花園中壯觀的噴水池,同樣因為無法解決地台滲漏問題,後來翻新改建時索性亦拆掉了。
曾經「夭折」的大會堂
其實,早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份名為「大會堂、港督府及政府合署用地發展,港督府、港督鄉郊別墅重建」的計劃書提出一個雄心勃勃、重新發展舊大會堂和港督府的七年重建方案,以按年賣地所得作為經費,首先拆掉舊大會堂,待新的港督府建成,將舊港督府改作大會堂。該方案於1932年已獲得立法局、工務局委員會非官守委員一致通過,及後1933年8月,工務局將原計劃作了修改,建議新的大會堂興建於雪廠街東南端與皇后大道中交界處,也就是日後的中區政府合署西翼所在。然而,難以預料的是,此計劃在1934年地產市道大跌,加上戰雲日近等不穩定因素,終不了了之,新的大會堂的誕生,便胎死腹中,遲了最少二十年後才出現!
曾有意見應建廿層
到五十年代,新的大會堂的模型公開陳列,向市民大眾諮詢,意見不少,有人認為應興建民生所需,大會堂只是粉飾昇平的櫥窗。但更多的是對設計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音樂廳與整體建築的比例相較「太大」,有人認為和周邊環境相較,建築物太「短細」;亦有人認為供作休憩的空間「太多」。當時在中國人社會中,對此一看似仍「無關痛癢」的「空中樓閣」,一般市民並不太關心。
但雖如此,中文報章仍選取了英文報章中的個別讀者來函作出報道,其中一封便指出香港是東方一大城市,一切建設突飛猛進,繁榮可期,大會堂應是香港建築楷模,但陳設之模型,低如木屋,不見巍峨景象,與東方之珠的香港,實不適合,讓人看不順眼,海旁地區日後興建的新建築無不高插入雲,大會堂相形之下,便如小巫見大巫,豈非笑話,故望當局放遠眼光,為數十年後著想,宜將大會堂建成為二十層高樓,盡量運用空間,以求在時代發展中,展現東方之珠的璀璨。
但誰能估計得到,新的大會堂啟用只是踏入第二個十年的1973年,與之隔著天星碼頭遙遙相對的海旁新地王已矗立起全亞洲最高的康樂大廈(1988年易名為怡和大廈),樓高52層!該函建議建成二十層,看來眼光仍是未夠「高」哩!
奠基意外 槌仔折斷
但無論如何,新的大會堂基本上按原計劃興建。奠基禮在1960年2月25日舉行,港督柏立基爵士在建築師菲奇和菲利普協助下,將碑石敲進碑座,手中所持木槌,敲打到第三下時,槌頭突然折斷,柏立基處「變」不驚,隨即表示,槌仔意外不算,這次儀式意味著會將一些具有承諾和價值的東西帶進香港人的生活中。其後並發表了很長篇的講詞,提到香港不單是中西民族共處,即使是中國人亦是來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各操不同的方言,是一個不同文化傳統並存、東西文化匯聚的城市,並指出香港要成立以中文教學為主的中文大學,中英文兩間大學並存,以此來說明在此時刻,日後將要建成的大會堂將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上的重要性。最後並由建築師菲奇的女兒Deryn給柏立基夫人獻上一束黃玫瑰。當日儀式開始時,由霍斯特(W.B.Foster)指揮警察樂隊演奏英國國歌,出席者有工務局局長英格理、市政局主席莫理臣(C.G.M.Morrision),議員馮秉芬等人。不過,兩年後大會堂落成時,莫理臣已不在位,而香港亦隨著大會堂的落成,開始踏上現代都會的發展道路。 ■文、圖:周凡夫 每月登場(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