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從新聞獲悉培英中學聘請了一位兼職的失明老師,廿七歲的游偉樂(Billy)。他透過附凸字軟件的電腦來授課,例如備課及撰寫考試題目,批改學生以電郵交功課,利用投影機和電腦打字代替手寫黑板。他又擅長以歌曲去教英文,讓學生靈活學習及產生興趣。
縱使這位自幼失去視力,排除萬難憑毅力在正規學校完成中學,考入了港大教育學院主修英文教育,並獲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英文教育碩士,有當教師的資格及熱誠,但沒有任正職教師的機會,三年來他寫了逾百求職信,但校方都因他的視力問題而拒之門外。這樣地糟蹋了人才,這樣地評價當老師的能力及價值,實在是香港社會的悲哀。
社會需要一位怎樣的教師?學校拒絕他的理由大都是「看不到便管不了學生」、「須花人手帶領」、「不能帶領活動」……老師的責任是管理學生,還是學術教導?校內的帶領何不鼓勵學生擔當,讓他們學會互助?活動與教學哪一樣才是教育重點?
反之,BillySir的學生都很喜歡他,也學懂了反思「看得出他用個心來教書」、「他有障礙也能做得這麼好,我們是否應該做得更好?」這概念正正是教育的目的,讓學生曉得思考問題。BillySir所失去的,使學生知道自己擁有甚麼,幸福原來不是理所當然的,從而懂得珍惜自己所有。對學生來說上他的課沒有壓力,因BillySir不去管學生是否坐得乖、校服穿得整齊、樣子是否標致、鞋子是否名牌等。他一視同仁,只管讓學生對英文產生興趣,聽到他們的笑聲便知道學生快樂了,這已足夠。他以心代眼,與學生以感覺相處,這便是教師應有的條件。
正如Billy Sir所說:「教學並非靠視力,而是能力。」這正是我們社會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