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年輕同事體能極佳,考進警隊,我們都替他高興。餞行飯局上,他已「剃頭」,馬上就進學堂。問他見過同班同學沒有,他說見過了,又說學堂很重視集體負責,一人做得不好,一班都要罰。又笑說班上有個「肥仔」,不知體能是否應付得來,有點擔心。
有本書講個工廠經理去行山,見到一隊人行呀行的,卻很慢,原來有個規矩,就是必須人貼人地走。由於隊中間有個「肥仔」,行得超慢,於是整隊就如蟻行了。經理於是明白一個道理:團隊的表現,不是看走得最快的那個,而是受制於最慢的那個 。「肥仔」就是「樽頸」。
我們不是歧視體重,胖如洪金寶也可矯若游龍。上面說的登山場面,來自本頗有名的管理學小說The Goal(可譯為《目標》),作者是管理學人Eliyahu H Goldratt,專研究生產營運過程中的「樽頸」問題,即Theory of Constraints(制約理論),而且擅用小說方式把理論問題表達,很是有趣。《目標》裡面,男主角要在三個月內,把效率奇差的工廠脫胎換骨。他正納悶如何入手,有天剛巧去行山,朋友就向他說了上面一套「樽頸」理論。後來回到工廠,細心觀察,果然發現在生產流程中,有很多這種「肥仔」,說的不是胖子工人,而是程序上最弱的環節。要改善效率,原來不必花大錢買新機器,而是先去掉這些樽頸,情況立見起色。
問題是除去一批樽頸,另一批樽頸又會出現,像交響樂般同時進行。樽頸是會走位的,管理人必須一眼關七,隨時留意樽頸出沒地。以前去電子廠做暑期工,燒焊集成電路板。每行有個行長,看住七八個女工流水作業,見到誰手腳慢,面前出現來不及做的「堆機」,便要找人幫忙,或者換人。這是最基本處理樽頸的方法。另外如通用電氣這些大企業,每年都開除表現最差的兩成員工,就是以無情手去掉樽頸。不過這些給除掉的「肥仔」,卻往往很受外面企業歡迎。市場就是這點可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