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磊
妻子回鄉下娘家,帶來一小碗知了猴。用豆油煎過的知了猴通體黑亮,散發著香味。這頓晚飯,我吃了不少。
在我的家鄉,蟬不叫蟬,土名「結了子」。知了猴是蟬的幼蟲,本土喚作「結了龜」。去年在小城的酒店裡,一隻知了猴兩塊錢。一次吃飯,我數了數,盤子裡共有三十隻知了猴。——這盤菜,六十塊錢,不算便宜。後來去外地吃飯,一隻知了猴竟然要五塊錢。我一邊吃,一邊為請客的人心疼。
知了猴和羊肉一樣,都是土生土長的東西。現在卻貴得了不得,實在讓人感到鬱悶。
上世紀八十年代,剛改革開放,鎮裡的收購站收購羊皮,一張羊皮能賣到十五塊錢。當時農村遍地是羊,到誰家裡買隻羊,也就是二十塊錢。這樣,有精明人就開起了羊肉湯館。買一隻羊,然後賣皮。中間只虧五塊錢,手頭剩下的,還有一整隻沉甸甸的肉羊!——換言之,只花了五塊錢就買到二十多斤羊肉。現在不行啦,前兩年,大家湊熱鬧,都喊著去喝羊肉湯,一百塊錢,幾個人吃得飽飽的。現在小城裡的羊肉一斤要八十塊錢,真的吃不起。
知了猴也是如此。記憶裡,每當夏日午後,大人孩子都一窩蜂地往樹林裡跑。眼尖的孩子很容易就能在地上發現一丁點的小孔洞,大小,有小拇指蓋那麼大。然後我們用手摳開泥土,一兩公分下面,可能就藏著一個知了猴!
去捉知了猴,需要把握時間。如果是雨後,必須是剛剛下過雨。時間久了,知了猴都爬到樹上去了,然後蛻變,不能吃了。如果是夜晚,則必須從晚上八點開始捉。十點以後,知了猴就都蛻變完了。
我那時候還小,經常跟著大人去林子裡轉。運氣好了,一個人一次能收穫一小碗。這是了不得的口福!一九八三年,鎮上的豬肉才兩塊錢一斤。有一次我想吃豬蹄,父親到鎮上花了五塊錢買了一堆,回來用燒紅的鐵筷子燎去豬毛,然後下鍋去煮。在農村,那是不會過日子的人家才幹的事情!知了猴不要錢,捉來之後,直接用鹽醃了,目的是防止牠蛻變。到了想吃的時候,直接用熱油過一遍,撒上鹽粒,就是非常了不得的美味。
農村孩子的童年,是非常有趣的。夏天,可以集體到牛屋裡拔牛尾,然後做成套子,去套蜻蜓。這是非常危險的活兒,嘴裡不斷反芻的老牛在槽邊小憩,頑皮的孩子去拔牠尾巴上的毛,往往會被牠踢到!鄰村有個孩子,冒失地去拔牛尾,就被踢傷過額頭。所以,拔牛尾這事兒,一般需要讓非常機靈的孩子來做。我笨手笨腳,就只好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跑,像一隻跟屁蟲似的。
牛尾拔來之後,被挽成鬆緊扣。夏日雨後,蜻蜓像一架直升機一樣,飄啊飄地。飄得時間久了,會停在豆角架上,或者竹籬笆上。這時候,你要小心地走過去,用牛尾做成的套子套在牠那華麗而修長的尾巴上,猛一拉,蜻蜓就成了你的俘虜。只是,這個活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十有八九,是讓那機靈鬼發覺,然後輕捷地飛走了。
後來去讀書,知道莊子曾經講過一個駝背老人粘知了的故事:孔子周遊,遇到一個老人用竹竿粘知了,幾乎百發百中。問原因,老人說,每到夏天,他就練習用竹竿頂小球。如果頂住了兩個,粘知了的幾率就會十有八九。如果頂住了三個,那就會百發百中。這是勵志的故事,不斷地鼓勵後來人要勤奮努力。鼓勵了幾千年,不知為甚麼,還是有人偶爾會灰心喪氣。像我。
莊子在《逍遙遊》裡寫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就是我們所說的蟬。蟬的生命短暫,在不少人看起來是很可悲的事情。但,那也確確實實是生命的一種過程!人生短暫,究竟採取甚麼樣的態度面對生活?這是無數人都討論過的話題。不過這類話題,其實是沒有答案的。
「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這是多麼美好的詩句。但是,世上最美的詩句,也無法與自然相比。一次雨後,我曾親眼見到一隻知了猴蛻變的全過程。當牠艱難地從背部裂開的縫隙裡探出頭來,那淺綠色的身體比世界上最美的玉雕都要神奇。牠通體泛著半透明的綠光,懶洋洋地張開雙翅。在林間雨後稀疏的日光裡,牠發出了第一聲蟬噪,像一隻無可比擬的精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