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數年,「三國熱」便會在影視媒體、電子娛樂帶動下再掀高潮。近日重讀《三國志》,見關羽殺死袁紹大將顏良後,離開曹操重歸劉備,《蜀志.關羽傳》僅記載關羽「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魏志.武帝紀》更只有一句「關羽亡歸劉備」,敘事質直簡潔,是頗為典型的陳述筆法。
須曲折離奇 忌淡如開水
不過若把「關羽辭曹」改編成小說一環節,照搬「奔先主於袁軍」、「羽亡歸劉備」,不考慮添枝加葉,變本而不加厲,踵事而不增華,任其淡如一杯白開水的話,則期待情節跌宕曲折、峰迴路轉的讀者,自然大失所望,甚至會選擇退出閱讀活動,寧願做白日夢去。
「過關斬將」 以假可亂真
有見及此,後來撰寫《三國演義》的小說家為吸引讀者眼光,在正史資料上大事發揮,憑空創造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關羽得知劉備去向,捋美髯,騎赤兔,睜鳳眼,挎大刀,經東嶺關斬孔秀,至洛陽除孟坦、韓福,入汜水關誅卞喜,越滎陽殺王植,過黃河渡口劈秦琪,鋪衍出三個章回─第二十六回《關雲長掛印封金》、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二十八回《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以磅礡之筆,書驚人之事,在「奔先主」、「歸劉備」的平地上,蓋起繁複多變的樓台,極盡擴展「文脈」之能事。
後世常誤以「過五關斬六將」為真人真事,間接反映小說家的改造引人入勝、深入人心。我們也可隱然看見,把簡單的概括、陳述轉變成有趣情節,再用各種情節豐富作品內容,當為小說要博得讀者青睞應有之義。
概括與總結 非創作重點
更扼要地說,《三國演義》可用「東漢繼之以三國,三國繼之以西晉」的歷史時序概括;《西遊記》只是記「唐僧往天竺取經,成功歸國」一事;《水滸傳》首七十回可用「一百零八魔頭獲釋,化成一百零八位好漢,後來重新聚義梁山」總結。只是文學創作不單是要求節省精力的概括、總結;精彩地擴展文脈,更是成功關鍵。
一般學校對創作小說、戲劇等「敘事作品」的教育,偏重於大原則教授,強調「人物性格鮮明」、「說話配合身份」、「營造衝突」、「製造懸念」等,自然不能算錯;可是如果能為初學者提供情節模式,具體地教以擴展文脈手段,教學效果是否會更理想?借用古今漢語文本為題材,筆者未來將繼續分享延展篇幅常見方法,期望能細緻分享敘事作品的欣賞與創作之道。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傳意學部講師 余境熹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