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前輩文友召飯局,潘小生恭陪末席。酒酣耳熱後(不包括不會飲酒的潘小生),兩位耆英合照,宣稱兩人之生,由同一個人「經手」。闔座稱奇!因為二老外貌沒有半分相似。詢之,原來是同一個「執媽」經手接生。所謂「執媽」,當今小孩聽也沒聽過,舊社會叫「穩婆」,與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合稱六婆,「三姑六婆」是罵人的話,暗示「愛搬弄是非的婦女」,三姑是尼姑、道姑、卦姑。當中有些行業比較無辜。「穩婆」負責接生,真正參加「搬弄是非」的該只佔極少數。此時此地,當媽媽的大多自己也是在醫院出生,到了要生孩子,當然不大會注意在家生產也可行。不過近半個世紀以來,城市人都是到醫院分娩,民間接生技術和知識就斷層失傳了。
先前報載有父母發現自家的新生嬰兒經剖腹生產之後,頭骨爆裂,向主治醫生查問,說是給手術鉗所傷。為夫為父的男士大惑不解,問既是剖腹取嬰,為甚麼要用鉗夾頭?據說,涉事醫生支吾以對。
是了,為甚麼要用鉗夾頭?
潘小生向來好奇,恰巧電視新聞報道婦產科的新培訓用具,用矽膠塑造一個孕婦的大肚皮(無頭無腳、看上去其實很恐怖),小腹處有個洞,受訓人員伸手進去抓住一個塑料娃娃的頭,慢慢拉出來。
對了,為甚麼要用鉗夾頭?
據知情人士講,正常用手抓,但有醫生標榜其人做剖腹取嬰手術的「手工」很好,傷口特小,大受歡迎。原來秘訣是放棄人手,用手術鉗夾頭。說穿了就是這麼簡單,醫生是成年人,他的手掌有厚度。用手抓,剖腹的傷口要夠他的手抓住娃娃的頭那個直徑,才可以把娃娃從媽媽的子宮拉出來。若用手術鉗,鉗與手,孰厚哉?
現在回到基本問題,為甚麼要到醫院分娩?將為人母的女士會說:「人人都是這樣?在家分娩不危險嗎?」
那為甚麼不順產而要剖腹?原因可多了。剖腹不必捱臨盆陣痛的苦;不必讓娃娃的頭通過產道,那就不怕令陰道鬆弛……
潘小生卻從「辦公室管理」的角度去猜想。大國手不會挑深更半夜做剖腹手術,一般都要娃娃在非假期的大白天出生,這樣就不影響接手團隊的日常作息了。除非有突發事件,否則可以肯定免了「捱更抵夜」!
這回真是「經一事、長一智」,照說醫生學會了用鉗夾頭的手藝,駕輕就熟,不應該失手。但以潘小生無知小市民的粗淺常理猜測,用手抓物時,使甚麼勁比較有把握;用鉗夾就容易判斷錯誤。初生娃娃的頭骨軟,俗語有云:「腦囟未生埋。」若為了傷口小而棄手用鉗,那是美容科的決定,而不是婦產科的決定。是不是道義上要告訴孕婦一聲呢?
兩位長者由同一個「執媽」經手,促成了他們文友以外的另類聯繫。小娃娃由同一個醫生「經鉗」,有人給夾爆頭骨,有人「齊齊整整」,差異就是那麼一夾的輕重。
三姑六婆中的穩婆,有沒有如此猛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