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太(左)希望,女兒能學習同輩相處,故不再要女兒參與數學和英文的課外活動。 香港文匯報記者馮晉研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有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不會「輸在起跑線上」,故提早在孩子兩三歲時強迫他們學習多樣技能,務求令孩子比別人更優勝。不過,有調查發現,有參與課外活動的幼兒,在與同輩相處方面表現不理想的比例,較沒有參與課外活動的幼兒更高,反映參與課外活動未必有助孩童促進同輩相處能力發展。有家長安排子女參與多些活動,結果適得其反。調查又顯示,來自綜援家庭、父母教育程度較低、單親、不與父母同住、家長施行體罰等因素,幼兒的整體表現會更差。
活動偏重訓練體藝技能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聯同非牟利幼兒教育機構議會展開「學前幼兒發展研究計劃」,於去年5月至11月成功訪問了2,086名幼稚園教師及育有3歲至6歲幼兒的家長,就幼兒「情緒」、「行為」、「注意力」、「同輩相處」和「有利社會行為」5方面評分。結果顯示,幼兒整體表現屬正常水平,尤以「注意力」評分較高,但在「同輩相處」方面則得分最差,教師評為「邊緣」,而家長評為「不理想」。
在77.2%家長及38.3%教師評分指,有參與課外活動的幼兒與「同輩相處」表現「不理想」;但只有70.9%家長及34.8%教師認為,無參加課外活動的幼兒有「同輩相處」的問題。非牟利幼兒教育機構議會副主席蘇淑賢相信,這與幼兒參加的課外活動之性質有關,偏重訓練技能和體藝的課外活動,難以培養幼兒融入群體生活的能力,建議家長選多一些有利幼兒與人相處的活動。
綜援家庭幼兒情緒欠佳
調查又顯示,申請綜援家庭的幼兒,於「情緒」表現上,家長評分為「不理想」達16.7%,是非綜援家庭幼兒(8.8%)的兩倍,反映家庭收入對幼兒情緒構成影響。另外,父母教育程度較低、單親、不與父母同住和家長施行體罰等因素,會令幼兒整體表現較遜色。相反,親子及父母關係美滿、父母分擔管教子女的責任及互相配合,對幼兒整體表現有正面影響。
溝通子女學習同輩相處
任職中學教師的吳太稱,今年升小一的女兒年初出現情緒問題,對同學表現冷漠,又曾試過衝出校門逃學,她即時尋求社工協助。後來她才發現,以往她替女兒安排的課外活動太偏重於技能訓練,加上親人相繼入院,令女兒受壓而頓生不安感。經過遊戲治療後,女兒已完全康復。吳太稱,現在更重視親子交流,每天都與女兒講故事,又不時邀請女兒的同學到家中玩耍,讓她學習同輩相處,亦不再為了面試而要女兒參與數學和英文的課外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