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
兩歲半的小孫子上學了,讀幼稚園的幼兒班。開頭他穿上新的校服,背上新的書包,掛上學生證的名牌,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拍起照片來,嘴角露出微笑。
到了要離開母親牽著的手,獨自走進校園,便哭了。可是學校是不准家長陪同的,連遠遠觀望也不行。因為要訓練孩童離開父母的「獨立精神」,理應如此。
哭著上課的情景如何,不得而知。也許哭了一回,回頭還是見不到父母,只能拭淚止哭。也許小朋友們玩在一起,已經忘了剛才的依依不捨。也許幼稚園裡的玩具眾多,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於是,陌生感慢慢消失,習慣了校園中的生活,不再想依偎在母親的懷裡過日子。過了大約三四天,上學便不哭了。
這個幼兒班,是全日制,包括吃午餐和下午茶點,包括午睡,停留在學校的時間約六小時,時間不短,這就是要訓練他們脫離親人,過著學校「獨立」生活的日子。
小孫子上學不哭,放學時卻哭了。
母親來接他的時候,他便哭得很傷心,依偎在母親懷裡,一副委屈的樣子。好像在說,你們多忍心呀,把我「放逐」到這個陌生的環境,讓我「受苦受難」呀!
猶憶五十多年前,我的大兒子上幼稚園的時候,乘搭的是校車。我們夫妻倆都有工作,無暇悉心照顧。後來我們搬了家,已經通知幼稚園當局,但不知是校方粗心大意,還是校車司機忘了新址,竟把大兒子放在舊址樓下便不顧而去。大兒子放聲大哭,驚動了近鄰,剛好有一位舊鄰居的媽姐認得他,才通知我們來把兒子帶走。
二十年前,我的大外孫兒,他在讀小學一年級的上午班。但下午父母都因工作無暇照顧,把他放到一個兒童群益會之類的機構託管。外孫兒大概不滿該託管處的生活,見到我們,大罵:「你們都沒有人性的!」
想到這些有趣的往事,不禁莞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