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國際證券股票衍生產品執行董事 雷裕武
投資者在市場揀選權證各施各法,成交量、發行人開價積極性、行使價、槓桿比率或引伸波幅都是一些主要甄選準則。大家又有否想過兌換比率(或作換股比率),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甚至可以解釋權證升幅參差之謎?
其實,兌換比率一詞已不能準確反映實況,因為目前本地權證市場已沒有換股的安排,所有在到期時仍有價值的權證,均會全數以現金交收,持有人可自動收取結算價與行使價之間的差額。因此,筆者認為「控股比率」一詞或許更為貼切。
現時,與個別股份或指數掛勾的權證仍是市場主流,它們的控股比率各有不同。以股份權證為例,控股比率主要分為10比1和1比1,個別股價較大的正股如騰訊(0700),權證的控股比率便是100比1,另有部分因為調整特別股息的關係,而相應轉變,如5比1或2比1等。至於指數認股證,則沒有特定的限制,完全由發行商自行決定。到底不同控股比率對權證表現又有何影響?
控股比率數值的高低,除了影響權證表現,也會決定每股權證的價格。投資者在心理上,一般比較鍾情價格較低的條款,加上目前市場買賣盤報價規則,不同價位的權證,價格跳動幅度不一,價格較低,波幅較大,因此發行人在發行新條款上,也會考慮控股比率的因素,把每股權證的價格相應調低。例如兩隻相同條款的權證,倘若控股比率為1比1,每股權證價格為3元,倘若把控股比率訂為10比1,每股價格則為0.3元,相信較為市場受落。要留意,價格高並不一定代表昂貴,相反,即使價格低逾數仙亦不代表便宜,故此投資者切忌掉以輕心,必須細心留意條款細則。
比率愈高 槓桿效應愈大
此外,權證的控股比率愈高,代表槓桿效應愈大,持有者所面對的風險與回報愈高。舉例來說,在目前市場上300多隻恒指輪中,我們不難找到兩隻行使價及到期日一模一樣的窩輪條款,然而,它們的每股價格及表現或會是天壤之別,當然,影響窩輪價格走勢的因素不少,包括引伸波幅、市場買賣供求情況或莊家的報價表現等等,但也有機會來自控股比率。
假設兩隻恒指輪的行使價和到期日相同,它們的每股價格及升跌表現理應相距不遠,但實際差距明顯,箇中原因或許來自控股比率的差別。要留意的是,由於控股比率是用以計算槓桿比率的主要元素之一,槓桿比率越高,代表可以較低投資金額控制正股,從其股價波動中獲利。因此不同的控股比率,會直接影響窩輪的槓桿效應,以致其實際表現。
此外,指數輪投資者也可利用這數值來計算恒指輪需要跳動的點數,即要令權證跳動一格所需期指轉變的幅度,從中比較相近權證條款的敏感度。計算方法非常簡單,以每格跳動0.001元、控股比率5500、對沖值0.437的權證為例,指數需要跳動(0.001 x 5500)/ 0.437 = 12.5點,相關權證才會變動一格;假如另一條款相同的權證,控股比率為8000,套用以上相同公式,指數需要跳動(0.001 x 8000)/ 0.437 = 18.2點,才令相關權證變動一格。
當然,一旦權證價格高於0.25元,每格跳動便增至0.005元,需要期指出現較大的變幅,輪價才有轉變,因此或可解釋活躍的恒指輪,價格一般在0.25元以下。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