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澳洲已放寬貨幣政策,以刺激當地經濟。一般相信,人行稍後亦會採取相應措施。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涂國彬
最近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仍在放緩,而由於中國既是出口大國,也同時是進口大國,其經濟放緩難免影響以中國為主要出口目標的經濟體系,事實上,澳洲已具前瞻性地放寬貨幣政策,以刺激當地經濟。
中國於10月初發布了9月份的經濟數據,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雖然從8月份的49.2回升至49.8,但仍處於萎縮狀態,民間編制的滙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亦為低於50的47.9,反映中國製造業仍未見底。
由於中國製造業未有起色,作為鐵礦石及煤等原材料出口國,澳洲的經濟自然受到打擊,8月份更錄得貿易赤字20.27億澳元,遠高於市場預期,亦為2008年3月份以來最大的逆差,逼使澳洲央行將基準利減至3.25厘的3年最低水平,以求壓低匯價,刺激出口。
雖然出口有所減弱,但澳洲的內需狀況仍理想;9月份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從8月份的96.6升至98.2,而在過去15個月內,澳洲失業率一直維持在5%至5.3%的低位,8月份更跌至5.1%,因此,即使澳洲通脹率仍處於低水平,反映澳洲央行仍有減息空間,但由於計及內需的話,澳洲整體經濟情況實在未算太差,澳洲央行短期內再減息的機會不大。
除了澳洲有所行動,另一邊廂,同樣是新興市場中為人所熟悉的印度,在全球化連鎖效應下,經濟增長近年亦明顯減慢,更有資本外流的跡象,亦促使印度央行上月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然而,雖然印度目前基準利率高達7厘,但由於其國內面臨高通脹、高財政赤字及高公共債務等問題,因此,放寬的手段選擇上,上月只能夠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未有以減息作為刺激國內經濟的手段。
誠然,央行傾向改變貨幣政策以助渡過經濟周期的難關,但由於經濟實力差距,並非每個國家的央行,均可以隨心地改變自己的貨幣政策,畢竟環球資金自由進出,貨幣政策若未跟上其他央行步伐,匯率變化亦可能打擊當地經濟。
環顧各主要經濟體,中國似乎是少數未有在歐美央行放寬貨幣政策後,採取行動的國家,這應與內地最高領導人交替在即,為求穩定,未敢作重大政策變動有關,但為免人民幣升值打擊出口,人行最終亦將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