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富金融策略師 黎智凱
現時中國金融體系中,廣義貨幣M2與GDP的比例,超過180%,按比例計位列世界第一。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以及銀行業之總資產,亦同樣為超級龐然大物。假如按照現時M2增速維時於每年12%計算,而GDP增速在8%,到2022年,中國之M2/GDP 比例為250%。假如情況持續,未來內地將無可避免地面對通貨膨脹、資產價格上升、人民幣購買力大不如前等影響。
地方政府先要實現財政平衡
筆者認為中國最終會實現經濟金融體系完全自由。在要全面金融自由化,中國地方政府先要實現財政平衡,等於地方政府先有良好且穩定的稅收,這樣才能消除通脹,存款人才能夠得到正回報,金融體系才會自由且健康。假如政府缺乏財稅基礎,最終會如東歐國家導致高通脹,並帶來金融體系的失敗。但現時大部分中國的地方政府,每每尋求以政府投資推動增長。
2011年以來,地方項目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94.1%,成為投資增長的主力,2012年並以平均超過20%的速度增長。地方政府基建所需資金,一般透過銀行信貸進行融資,形成壞賬後由央行發行貨幣進行直接救助,並以行政手段一次性剝離銀行壞賬。最終造成「低債務政府」加「高M2」之奇怪現象,這個亦可以解釋到現時中國公共債佔GDP比不到20%,但M2佔比則高很多。筆者認為,只要這個機制持續,中國仍然會出現大規模不良資產,最終政府仍然需要花錢救助銀行體系。
由央行透過貨幣進行財政政策,在這個純信用貨幣時代,其實是正在利用國家的資產負債表。但這個資源並不是無限的,美國已經通個兩次大規模量化寬鬆,第一次使美元的根基受到動搖,無限貨幣化債券最終導致市場對美元失去信心而摧毀美元。
減少M2規模 實現金融市場化
只有完全去除這種以銀行業的「財政功能」,才能真正實現金融改革市場化,即是鼓勵地方政府以發債進行融資,代替地方政府信貸。地方政府透過償還貸款可以減少銀行信貸資產規模,並可藉此減少M2規模。以中國政府的優良資產負債表,足以支持發行更多債券。
現時內地債券市場發展快速,年均增速達60%,企業融資總量中之債券佔比已由8%上升至23%,中國企業的融資需求當中超過50%以債券形式補足。隨著內地大型企業相繼以債券形式進行融資,將有利釋放金融資源,從而緩解中小企對融資的壓力。
最重要的一點,透過發行債券的直接融資比銀行信貸可以減弱貨幣創造效應,從而降低M2的增長速度,減低整體系統性風險。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