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富達證券分析員 王 靳
滬深兩市自4月初至5月初的長反彈結束後,指數便一路向下,直至「十一」長假前上證指數跌破2,000點後,行政手段開始出面干預,推動指數企於2,000點以上「度假」。節後市場信心未見恢復,本周一內地股市節後開市亦沒能複製恒指節後高開的局面,逼得行政方「大打出手」以求託盤,周二上證指數錄得1.97%的漲幅,上攻至2,115點,當時媒體也多以上證站穩2,100為題報市,宣告股市「維穩戰」的勝利,似在表明:中央有決心在「十八大」前將指數維持在2,100點上下。
本輪救市中,匯金增持銀行股,央行2,650億元逆回購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出自北京證監局所舉辦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培訓班的「國資委與證監會聯手救市,鼓勵央企和上市公司回購股票」的消息成為了本輪上漲的導火索,結合寶鋼近期密集回購的事實,不少投資者相信本條消息並非子虛烏有,更讓人相信「中央要救市,辦法有的是」。
經濟基本面延續偏弱局面
筆者也預期,在11月8日「十八大」召開前,滬深股市將維持穩定,甚至可能有一輪小幅度反彈。但從長期看,目前的股市不具備經濟基本面的支撐,也無長期轉好的基礎。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PMI數據來看,9月PMI較8月環比上升0.6,至49.8,仍低於榮枯線。從歷史上看,9月份PMI往往會出現季節性反彈,2005年至2011年各年9月PMI環比升幅的均值為1.83,而今年9月0.6的環比升幅顯然偏低,證明之前的降低資金成本、擴大貨幣供給、增加投資、刺激消費等措施未能足以拉動需求。「金九」不金的同時,美國經濟局勢亦存疑,中國與鄰國關係亦面臨困境,可謂內需未起、外需難求,表現出經濟基本面偏弱的局面將延續。
對於「十八大」以後的市場走勢,筆者認為還需期待11月6日美國總統選舉與12月中下旬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才可研判:一方面需確認美國大選後新政府的經濟政策;另一方面需確認中央對次年的經濟政策定下何種基調。
從歷史來看,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政府表述出的對經濟增速的態度與次年的GDP增長率及CPI皆呈現相關性。較為不同的是,近幾年是中國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對於目前的中國經濟,穩增長與調結構都存在難度,而政策趨向的選擇不僅將決定當年的經濟狀況,還將決定中國經濟的未來將如日韓還是將如拉美,因此筆者期待次年的經濟政策可以更多採取財政手段,並能更多地顯示出結構性特徵。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