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叫賣聲聲聞小巷 。 網上圖片
戴永夏
久居鬧市,置身在樓群和柏油路交織的茫茫人海中,終日車聲刺耳,人聲鼎沸,難得片刻清靜。偶爾靜下心來,思慮往事,會有幾聲清亮的聲音從記憶的深處跳出,如天籟之音,令我興奮不已,這便是已遠逝多年的故鄉的叫賣聲……
跟許多普通的膠東農村一樣,我們那百多戶人家的村莊過去既無市場,又無商店,鄉民們所需的日常用品,主要靠挑擔穿街的小商販提供。於是各種商販的叫賣聲和著孩子們的歡笑聲,便如同一支歡快的交響曲,給貧窮的鄉村增添了許多樂趣。
「貨郎鼓,樸楞楞」
一年四季,農忙農閒,經常穿街走巷的是一付擔子走四方的貨郎。貨郎穿得亮鮮鮮,鄉里人面前挺體面;貨郎擔子顫悠悠,兩頭貨箱裝滿火柴、肥皂、針線、布匹、紙筆等日用品。他們不用喊,不用叫,手中的貨郎鼓一搖,「樸楞楞,樸楞楞!……」街上便響起有節奏的皮鼓聲。皮鼓不大響聲遠,前街後街都聽見。最先引來的是我們這些喜歡湊熱鬧的孩子。我們看好「貨色」,又爭相跑回家中,纏著大人出來買「好東西」。有時趁著貨郎忙生意,我們便好奇地拿起他的貨郎鼓取樂,邊搖邊唱:「貨郎鼓,樸楞楞,爺爺唱戲孫子聽……」如果貨郎知趣,不加理會也就算了。碰上態度生硬,奪過鼓子訓斥我們的貨郎,我們便嘻嘻哈哈地跑開,唱出更難聽的歌謠來氣他:「貨郎貨郎不要臉,死了變驢捂上眼!」——貨郎儘管在為鄉下人提供方便上功不可沒,但因與之打交道的多是年輕的媳婦、姑娘,「工作」之餘難免對她們多瞟上幾眼,開兩句玩笑,因而鄉里的男人對貨郎頗多微辭,致使孩子們也對他們不夠尊重。但貨郎似乎並不介意,隔三差五,街上依舊會響起「樸楞楞,樸楞楞」的貨郎鼓聲。如果過上幾天聽不到這鼓聲,人們反會感到缺少了點什麼,心裡怪不對勁。
還有一種被稱作「換破爛」的貨郎,帶的東西種類較少,品位也較低——只是些火柴、發卡、針線之類,交易的方式也很簡單——用廢舊的「破爛」以物易物,但那喊叫聲卻很嘹亮:「拿亂頭髮——換針啦!」「拿破布襯——換洋火(火柴)啦!」聲聲叫喊,包含著多少生活的辛酸!「換破爛的」貨郎儘管「寒酸」,但卻頗受鄉民們歡迎。因為鄉下人手中缺錢,能用些「破爛」換回點有用的生活用品,便覺佔了很大的便宜。
豆腐梆聲總帶情
每到秋後,新豆子打下來了,農活也閒算些了,街上的豆腐擔子便驟然增多。清晨剛一睜眼,賣豆腐的梆子便敲得脆響:「梆、梆、梆、梆、梆……」梆聲此起彼伏,前呼後應,節奏急促而又明快,敲得人心裡怪癢癢的。於是早起的人們便盛上一瓢簇新的黃豆,換回一大盤白白嫩嫩的鮮豆腐,或拌或蒸或煎,一家人甜甜美美地享受一番這天賜的美味……
豆腐梆聲總帶情。受梆聲感染,我們孩子也會「詩興」大發,拍手高唱:「梆兒、梆兒賣豆腐,買回家去過十五。」「梆兒、梆兒賣豆腐,賺個熱炕烙屁股。」這童謠雖有些俏皮,卻凝固了一段辛酸的歷史:對於貧苦的農民來說,平時連豆腐也捨不得吃,只有過年過節時才買點嘗鮮;而賣豆腐的終日辛苦,往往也掙不了多少錢,只賺個睡覺的熱炕頭。
豆腐梆聲很平常,但卻飽含著歷史滄桑:
梆聲激越密集,那是豐年的交響曲;
梆聲低沉稀疏,那是艱歲的詠歎調。
驀然,街上死寂得連稀疏的梆聲都聽不到了,那正是人們勒緊褲腰「大躍進」,吃糠咽菜度荒年的時候……
我那樸實、淳厚的鄉親啊,誰不希望那歡快密集的豆腐梆聲常留心中?
賒小雞
春天是個萬物復甦、朝氣蓬勃的季節,那浴著春風的叫賣聲也都湧動著春的希望,生命的鮮活。看吧,杏花春雨剛飄過,街上便走來了「賒小雞的」。他們頭戴六角大斗笠,肩上的扁擔兩頭高翹,一頭挑一個又大又圓、裝著成百上千隻小雞雛的籮筐,邊走邊拖著長腔高喊:「賒——小雞的了!……」這聲音婉轉、高亢,「賒」字拖得老長,能使人感受到生意人的寬容和春天般的暖意。我們這些頑童聽到喊聲,便跑出來將「賒小雞的」團團圍住。「賒小雞的」誇耀般地打開筐蓋,只見無數絨團般的小生命在籮筐裡擠擠挨挨,白的雪白,黃的鵝黃,黑的墨黑,一隻隻亮著圓圓的小眼睛,攢動著,鳴叫著,煞是可愛。而真正的僱主是那些持家勤儉的家庭主婦。他們三三兩兩地來到籮筐邊,頗內行地捉起吱吱叫的小雞,左挑右撿,最後挑定幾對,記上賬,便高高興興地帶回家中養著。等雞雛長大,下了蛋,賣回錢來,再將買小雞的錢還上。賒小雞的最大好處是不用付現錢,不論貧富,都能養得起雞。這辦法頗合民意,因而生意也十分紅火。
羅匠的連環板
也有些串街走巷的生意人,「手藝」不見得出眾,但敲打的器物和發出的聲音卻比較特別,聽了讓人浮想聯翩。在這方面讓人記憶最深的是羅匠的連環板。
過去在鄉間,吃的糧食都靠自己加工——用碾碾去糠皮,再用磨磨成粉粒狀,然後用羅將細粉和籽皮分離開來。羅為一直經尺許的木製圓筒,羅底由金屬細絲編織而成。羅匠就是專門修補羅底和修理簸箕等物的工匠,他招攬生意的「傢伙」是一對連環銅板。銅板共七塊,
用線繩錯開連接。羅匠提在手中,稍一搖晃,便發出「嘩啦啦,嘩啦啦」的串串響聲。聽到這響聲,人們立即會聯想到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這連環板本來是由八塊銅板組成的。也不知哪一年,它被八仙看中,便借去搭橋過海,不慎將其中一塊掉入海底,遍尋無蹤,所以送還時只剩了七塊 於是我們這些愛玩的孩子也找來銅板,讓大人給串起來,「嘩啦啦、嘩啦啦」地滿街敲著玩。邊敲邊想,八仙若再來借一下我們的「連環板」該有多好!即使借去不還,能讓我們親眼看看那銅板造出的大橋,也夠美的了!
隨著時光的流逝和世事變遷,這些遠去的叫賣聲如今再也聽不到了,然而我卻對它們非常留戀。尤其老之將至,新潮難及,對那些嘈雜的市聲和虛假的廣告聲不勝其煩的時候,我多想再回到童年的故鄉,再聽聽那鮮活悅耳的各種叫賣聲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