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恩師劉存寬教授
劉蜀永
10月6日清晨,手提電話突然響起,電話中傳來近代史所同事張俊義的聲音:「劉老師昨天下午在協和醫院逝世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弦。今年暑期回北京度假時,我曾去東廠北巷劉存寬老師家探望他。雖然由於做過大手術和長期患病,面容顯得憔悴,但他精神很好,談笑風生,沒想到他竟這麼快離我們而去了。這些日子我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回憶起與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時,有時竟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總想寫點文字來紀念他。
存寬老師1928年出生在四川南充,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是我國著名的中外關係史專家和香港史專家。他具有深厚的史學、國學和外語根基,精通英、俄、法三國語言。他1982起從事香港史研究,是內地香港史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余繩武老師和他二人主編的學術專著《十九世紀的香港》在香港和內地皆獲得很高的評價。 香港《信報》曾經發表書評,稱讚該書「無一字無來歷」。他對新界歷史有獨到的研究。他根據大量檔案資料編寫而成的《香港歷史問題資料選評——租借新界》一書,是研究新界歷史的必讀參考書。他對中國收復香港的歷史有深入的研究。他和我合作撰寫的論文<1949年以前中國政府收復香港的嘗試>一文發表在了國內權威性的歷史刊物《歷史研究》上。
在提攜後進方面,存寬老師有著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寬闊的胸襟。1979年我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余繩武、劉存寬兩位教授是我的指導教師。在完成《十九世紀的香港》書稿之後,大約是1993年,近代史所香港史課題組決定編寫《二十世紀的香港》(政治篇)一書。按資歷,這本新書應該還是余、劉兩位老師主編。但是為了提攜後進,存寬老師提議由余老師和我兩人擔任主編,他則擔任該書作者之一。該書出版時正值香港回歸前夕,在香港和內地出版了繁體、簡體字兩個版本,其中簡體字版發行了4萬冊,創造了史學專著發行數量的新紀錄,一時間社會上對我這個香港史新丁也就有了更多的認識。
2005年我通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來港工作之後,存寬老師仍然十分關心和支持我。2008年,香港地方志辦公室計劃編輯一本有關新界歷史的論文集。我提議存寬老師和劉智鵬博士擔任該書主編。但是為了提攜後進,他婉言謝絕了出任主編的建議,卻欣然同意擔當難度較大的<英皇制誥>、<王室訓令>和<駱克先生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等英文文書的全文翻譯工作。他在八十歲高齡精心翻譯的這些重要文書全部收錄在劉智鵬主編的《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一書中,使得該書大為增色。
存寬老師為人耿直,待人寬和、謙和。每當我到他家中做客,無論是談學術問題,還是談論家庭瑣事,他都耐心傾聽,並給出中肯的意見。他身上體現出中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傳統美德,直到晚年仍是如此。談到國家的進步時,他眉飛色舞;談到社會的不正之風時,他深惡痛絕。他多次談到,作為歷史學者,一定要注重史德,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老師的學者風範和諄諄教誨,我會永遠銘記在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