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純
那個年頭,鐵匠可是專業性很強的職業,一般人難以忍受打鐵的熱度、強度、難度,所謂「打鐵還須自身硬」,意指這項工作要求的身體條件很高,首要條件是力大無窮,次要條件是耐得高溫,這兩者缺一不可。
印象中的鐵匠,一副好身架,黝黑皮膚,長滿胸毛的胸膛,說起話來聲如洪鐘。其實就像電視劇裡的張飛或李逵,有豪情在,那種不拘小節的處世態度,往往也讓人喜歡,可是有時直接得也讓人難以接受。這在鄉村被稱作「直腸人」,也就說為人坦誠、厚道;較之鐵匠,木匠則是文弱、智慧的代表,因為木匠活一點一丁不能差錯,木匠是個愛動腦子的人,昔日,村莊裡私奔的女孩子一般都選擇木匠,而不是鐵匠。
鐵匠,靠力氣吃飯,不靠計謀,他們打出來的成品,也是完全憑著「鋼口」、「火候」,事實上,那些「鍘刀、菜刀、鐮刀」等產品,沒有一件需要自己去吹噓的,顧客拿著手裡就知道份量了,摻假是不可能的。鐵匠的聲譽全部在鐵器裡,「品質等於生命」,一旦有人用了自己產品不滿意,鐵匠二話不說,換新的,一直換到滿意為止。
鐵匠們的孩子都很健壯,都是大嗓門,孩子的名字一般都是與力量有關的:大風、大柱、大壯,那些名字似乎是鄉村的脊樑,讓村子裡產生安全感。因此,一般人的家庭,女兒嫁人,都認為鐵匠是可靠的人家,過日子老實本份,沒有那麼的花花腸子。
我們鎮上的鐵匠有南北兩家,都姓李,他們是同一家族,據說是明初戰亂時從山西遷來的。南李主要打製小件的鐵器,比如:門扣、豬鏈、鐮刀等,這些東西在鎮上需求量大,並且成本不高;北李主要生產大件的鐵器,鐵犁、鐵靶等,都是農業離不開的生產工具,這些鐵器成本很高,但利潤也很高。南李北李,可能也私下裡分過工,他們各有側重,互不拆台,生意很紅火。
後來一段時間,鎮上其他人也覬覦李鐵匠的生意,也開鐵匠舖,但沒有多久就倒閉了,原因很簡單,他們只看到了利潤,卻沒有看到打鐵這份活計的艱苦,投機取巧在鄉村是很難長久的,一旦失去了信任度,做任何事情都很難,何況是鐵匠呢?
與打鐵相關聯的「產業」,一是電焊,另一個是「鏹刀磨剪子」,電焊彌補了打鐵的缺陷,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搶了鐵匠的生意;而「鏹刀磨剪子」好像是打鐵的跟蹤服務,誰家的刀、剪鈍口了,重新磨過,即可。
鐵匠舖的缺陷在於精確度難以提高,打製大件的鐵器還可以,但是涉及螺絲釘、螺絲帽,或者一些更精緻的東西,就很難達到要求。因此,現在更多的鐵製品是車床生產的,現代化的工藝是對鐵匠的最大的衝擊,在很多地方,這個行業也在慢慢消失。想來,也多少有點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