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隊員華慕新(左一)、趙黎菡(左二)、董乃與(左三)和汪潤民(右二)在哈佛大學主辦單位展示項目成果。浸大圖片
生物物理中醫跨科研究 鐵納米粒子助治柏金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除要選取合適藥物外,如何讓藥物有效輸送到患處及發揮其應有藥用,也是當中一大關鍵。香港浸會大學4名分別來自生物系、物理系和中醫藥學院的學生,利用跨學科的研究知識,以鐵納米粒子結合成「磁性藥物」,並通過反覆實驗,成功運用磁場令「磁性藥物」更有效輸送到患處,讓其易於吸收同時可減少使用量,其研究成果更有望進一步應用到治療柏金遜症或其他基因相關療法上。他們憑有關專案項目,成功於「2012年國際生物分子設計比賽(BIOMOD)」中突圍而出,獲得銀獎佳績。
2012年BIOMOD賽事早前於美國哈佛大學舉行,參賽隊伍來自美國、日本及內地等地的頂尖大學。
今年賽事唯一獲獎港隊
香港浸大由生物系三年生董乃與、物理系三年生汪潤民及華慕新,及中醫藥學院學生趙黎菡組成「BU Magician(浸大魔術師)」隊伍,該校教授生物系翁建霖任導師;他們以「Self-assembly of Iron Nanoparticles under Magnetic Field for siRNA Delivery」項目獲得銀獎,成為今年賽事中唯一獲獎的香港隊伍。
浸大團隊的項目針對基因治療中,「小干擾RNA(small interfering RNA或siRNA)」在細胞的運送效率,他們採用了鐵納米粒子(Iron Nanoparticles)輔助有關傳送,並提出增加磁場強度,令帶磁性的鐵納米粒子自動排列組裝,並與「小干擾RNA」結合,保護其更有效進入細胞內,從而釋放更多「小干擾RNA」以抑制基因表達,達到治療效果。
身兼隊長的董乃與分享得獎感受時指,來自不同學科的隊員在賽事中集思廣益、互相鼓勵,團隊精神是此次比賽致勝關鍵;隊員趙黎菡則指,整個項目從意念構思、落實方案、實驗設計及研究到最後在哈佛大學展示成果等共歷時大半年,自己作為中醫學生,透過跨學科交流,深深體會到科學研究中的嚴謹性,也領悟到科研過程的困難,必須以毅力和鬥志去克服困難,方能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