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俊華表示,特區政府一直緊守量入為出和應使則使的原則。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由10月底開始「行孖咇」,聽取各界對明年初公布的新年度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的建議。曾俊華昨日在其網誌撰文,強調香港回歸15年來,特區政府用在教育方面的經常性開支已增加了60%,社會福利更增加超過120%,反映當局從不吝嗇增撥經常性資源,長期支持討論成熟、社會有共識的新政策、新增服務,而非單靠一次性的「派糖」措施;又重申當局會緊守量入為出和應使則使的原則,並預留足夠儲備應付可能出現的赤字預算。
曾俊華昨日在網誌以「庫房收支知多少」為題撰文,指自10月底開展新年度財政預算案的諮詢工作以來,聽到很多有建設性和啟發性的建議,但亦留意到部分與會者對特區政府財政的收支狀況有一些誤解,如有不少人建議在財政預算案多作長期規劃,包括應付人口老化增加政府財政壓力等,並增加對經常性服務的承擔,不要單靠一次性的「派糖」措施。「我大致認同他們的看法。」
回歸15年經常開支累增80%
他解釋,特區政府一直緊守量入為出和應使則使的原則。「我們從不吝嗇增撥經常性資源,長期支持討論成熟、社會有共識的新政策、新增服務,例如幼稚園學券、長者及殘疾人士交通優惠、增加醫療人員人手等,我們也預留500億元以推動醫療融資改革。事實上,特區政府成立15年以來,政府推出不少新政策、新增服務,經常開支累積增加接近80%,其中教育開支增加60%、醫療衛生增加70%、社會福利更增加超過120%。」
財政資源配合達共識政策
曾俊華強調,政策局在推出新政策、新增服務前,尤其是涉及長期規劃的政策,必須先進行詳細研究和公眾諮詢,在討論成熟、社會有共識後政府才會作出決定,「有了政策決定後,我們會在財政資源上作出配合,並不是本末倒置地從財政運用角度推動新政策和新服務出台。這些朋友可能已預期《財政預算案》會提供財政資源支持有共識的新政策和新服務,所以較為留意一次性的『派糖』措施,才會有錯覺以為我們忽略規劃長期服務,只著重一次性的惠民紓困措施」。
收入波動性大難準確預測
在每年財政預算案公布後,政府的年尾結餘往往出現龐大盈餘,令人質疑政府每年都「估錯數」,並因低估收入而限制開支,令一些有需要的服務沒有展開。曾俊華解釋,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很大的波動性,不容易準確預測,如在過去15年,利得稅收入最少的1年有377億元、最多有1,186億元,相差約3倍;薪俸稅最少有248億元、最多518億元,相差約2倍。印花稅及地價收入的波動幅度就更大:前者最少的1年僅75億元、最多的1年卻達到515億元;後者收入最少的1年為54億元、最多則高達846億元。
他說,由於收入的波動可以很大,財政儲備可以發揮紓緩作用,盡量令個別年份可以動用的資源不會大上大落。「事實上,因應經濟欠佳的情況,我們過去也曾經作出有巨額赤字的預算,當然我們要慶幸當時香港有足夠儲備應付赤字預算。」
有關政府的財政情況,可以參閱: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consultation12/chi/pdf/Background.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