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鍾泰博士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有學術機構進行民調,試圖了解港人回歸前後自我認同的情況。這類調查不時亦引起不少討論,近來討論更為熱烈,討論焦點由中大一個研究機構觸發,事緣該機構最近一個民調發現「港人」認同「中國人」的比率出現新低,在問卷調查中,港人被問到的一項選題是認同「港人」的同時是否也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過去認同「中國人」的調查也發現有起有落,但這次卻創了新低。
據負責研究的學者解釋說,研究「中國人」認同的走勢起落,是想借此了解主權回歸後的港人是否從過去「英籍民」身份認同逐漸轉化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研究目的是想讓特區政府從中知道問題的重要性,研究者在背後假設的命題是:愈來愈多港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便可從中證明到港人更接受或支持中國;從而淡化了他們心中的「英籍民」認同。
這個研究的原意善則善矣,但仍未臻完善,儘管他們辯解說,研究已持續頗長時間,早就在九七回歸前由劉兆佳和關信基兩位教授開始做起的,現時研究者只是接下去做。言下之意是他們做了這麼多年同樣的調查,都沒引起爭議,而且還是資深教授開始做的,錯不了。
有關調查易產生誤導
這裡要提出來的一點是「中國人」這個命題。其實當初以「中國人」的命題去作問卷調查的,不只中大,港大和其他大學也做過,也都引起不少質疑。不要說政界有異議,就是學術界也會有質疑。因為「中國人」一詞已被廣泛應用,已成為泛指中國「血統」的用詞,這可以指馬來西亞的「中國人」、美國的「中國人」、英國的「中國人」等等,至於他們所持的國籍身份也都沒法統一,因此採用「中國人」來調查他們的政治認同、社會認同,甚至文化認同,除非加以具體化,針對性去問,否則這個詞所找出來的答案,很容易產生誤導。其不科學就在此。
正因為「中國人」一詞太泛用了,用在身份問卷調查,並以此來證明「中國人」不認同「中國」,更具體地說不認同效忠中國,那是很不妥善的做法。學術研究很講求詞語的「定義」(Definition),不能給予一個具體的「定義」,就不能採用於問卷調查,因為被問者會有不同的理解,又如何能準確地證明他們想的東西會一致呢?既然各有各理解,得出來的統計數字是沒意義的,用作結論去推論回歸後港人的人心動向,何來科學可言?科學與否,在於用字用詞的定義能否很具體和準確,否則肯定被人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