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 博士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意味屆時中國的GDP已與美國相差無幾,甚至可取而代之,成為世界第一位經濟大國。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政府、民間已經累積了大量財富,現時是時候好好運用這些財富,擴大基建投資和增加消費,以龐大的內需市場帶動經濟穩定地增長,實現邁向小康社會的目標。
很多年前,當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概念時,中國仍是一窮二白的國家,當時鄧小平說要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小康社會。西方記者問他,人均收入多少錢才算是小康社會?鄧小平回答說1000美元。在那個時候,鄧小平眼中的1000美元是非常巨大的數目,當時中國社會流行一個名詞,稱有錢人為「萬元戶」,事隔多年「萬元戶」這個名詞早被人們忘記了。
未來10年增長速度不低於7.5%
今日中國人均收入約5000美元,早比當年鄧小平的目標高出許多。但是,在中共最新的領導層眼裡,5000美元仍不算小康,得再翻一番,加倍至1萬美元。中共十八大為自己訂下一個目標,要在2020年達到小康社會,目標就是人均收入1萬美元。中國有13億人口,以人均收入1萬美元計算,總GDP就達到13萬億美元,與美國目前的15萬億美元已經相差無幾。
當然中國經濟在增長中,美國也一樣會增長。但是過去10年美國經濟增長已經大幅放緩,加上美元兌人民幣的價格一再貶值,未來10年,如果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能與過去10年相同,保住至少7.5%的速度增長,再加上人民幣以每年3%的速度升值,相信10年之後,中國就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當然,這個世界經濟大國的成因之一是人多,人均收入想追上美國那還遙遠呢,因為要人均收入大幅增加,表示工資成本也會大幅增加。當中國的工人工資與美國工人一樣高時,美國有什麼企業會在中國設工廠?這是中國領導層未來10年、20年的巨大挑戰。
善用財富推動內需
實際上,中國的工資成本在過去30年改革開放過程中,已經增長了許多倍。文革時期有「做也三十六,唔做也三十六」的流行語,說明當時工人月薪只是36元。今日至少已上升50倍,在一線大城市,更上升100倍。工資高速增長,競爭力沒有因此而削弱,這有賴中國工人的高水平技能,有賴企業的高投入,擴大自動化,提高產品的水平檔次。
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擴大內需。改革開放多年,民間與政府皆累積了相當多的財富,是時候適當地應用這些財富。政府增加基建投資,民間增加消費。基建投資縮短城鄉之間的距離,縮短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距離,產生同城化、鄉村城鎮化的效用,快速增加城鎮居民的比例,城鎮居民居住在較短的距離之間,機動性大,生產力也就大大提高,減少運輸交通成本,對發展製造業、服務業都是重要的。
過去許多年,中國累積了大量的外匯,有人認為是守財奴。我認為現在正是時候好好地利用這筆錢來推動中國的內需市場,保持GDP以每年至少7%的速度增長,逐步邁向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