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強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主席
常言道,真理愈辯愈明;但在現實上卻往往是主觀立場主導一切,特別是在滲入預定觀點或者選舉思維後,對話便會變成對抗,開誠布公更會被視為砌詞狡辯。「僭建風波」因背承特首選戰的「原罪」,難以善休早在預料之中,但死咬不放,借故興波,甚至將選舉過程中的片言隻語繼續放在顯微鏡下檢視追究,香港的整體發展將會困處政鬥惡浪,難拾管治正軌。
每逢選舉總會出現一些特定的選舉議題、選舉策略和選舉語言,而在早前的特首選舉中,「僭建風波」意外地成為選戰的其中一個主軸,參選各方和媒體公眾競相環繞這個議題大做文章,各鑽空子、相互博弈,這都是選舉工程的基本模式。情況就如在今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候選人都大打「中國牌」,肆意攻擊、批評和挖苦,甚至有一個共和黨的競選廣告,竟然出現美國總統奧巴馬跪著向國家主席「叩頭」的畫面。
纏擾僭建風波 延續選舉撕裂
選舉手段挑動激情,亦易引發不滿,但這些激情和不滿,理應隨著選戰結束而終結,勝選一方固然要認真任事,修補選戰裂痕,尋求大團結;而落敗一方亦須一笑泯恩仇,一概承擔敗選苦果,努力總結經驗,為下一次參選做好準備。至於隔岸觀火的其他人,更應遠離戰場,重新聚焦政府管治。這就是選舉的特殊遊戲規則,不願意也須接受。否則,選舉將會成為世仇式的決鬥,為社會帶來無休止的撕裂。
在香港,「僭建風波」纏擾至今已逾一年,第四屆特區政府成立亦已5個月,但爭議非但未能落幕,反而不斷延伸擴散,對問責團隊的「逐個捉」行動至今未停,而針對特首大宅的僭建報告,更是手段盡出,引用特權法聆訊、動議不信任提案,以至考慮彈劾等可能的反對手段,全都出動。事情真的這麼嚴重嗎?
坦白說,特首梁振英對大宅僭建事件確實存在處理疏失,14頁紙加上十多個附件,共1.2萬字,只是交代事情,不能糾錯為正,問題不會因此消失,責任也不能即時消減。當然,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僭建也好、違規也好,一切依法處理,有錯就糾正、有罪就懲罰,不應讓政治凌駕法律。可惜,事件卻被逆向操作,成為特首選戰和行政立法對立戰的加長版,為社會和諧,以及行政立法關係添加了新裂痕。
選舉語言不能混淆管治誠信
選舉是選舉,管治是管治,兩者雖有因果關係,但性質卻是截然不同,絕不能混淆錯擺。那麼,是否選舉手段就可以為所欲為?選舉語言就不必當真?絕對不是,必須理性看待。選舉工程講求成效,但必須嚴守法律這條硬底線,執法部門亦不能出現偏私寬容。合法就容許、違法就嚴懲。選舉語言是打贏選戰的工具和策略,不存在「政治責任」,大家亦不會認真看待,所以在選舉期間可以隨心應用,但在選戰結束後便要即時終止,否則將須承擔其應有的政治和法律責任。參選人的政綱和政策表述,則是參選人對選民和公眾的「政策承諾」、「政治誠信」,必須逐字逐句予以檢視監督。政府管治是超越一黨一人的社會管治,無論是問責團隊、政黨、議員、媒體,以至公眾都必須同心同德,各司其職,共為香港發展規劃籌謀。
選戰只是一時,管治則是永遠。選舉期間的恩恩怨怨,應隨著選舉結束而結束,不應糾纏不清,使社會充滿意氣之爭。新加坡反對黨工人黨領袖劉程強在大選落敗後表示:「工人黨為了新加坡的好處,要跟政府合作應對接下來的問題。工人黨要在國會中扮演建設性的角色,要以國家前途為重,人民利益為依歸。」新加坡朝野在選後的表現,或許就是香港在綜合競爭力方面屢次敗給新加坡的根本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