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認識國家民族 共享中國人榮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1-27]     我要評論

——十八大報告與一國兩制實踐

龍子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

 十八大報告這一段新表述引人注目:「相信香港同胞、澳門同胞不僅有智慧、有能力、有辦法把特別行政區管理好、建設好,也一定能在國家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這不僅再次表達了中央對港人的一貫信任和支持,而且是希望港人把自己的身份認同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結合起來。港人認識國家民族,認識中華民族復興不可逆轉的趨勢,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是香港人心回歸融入民族復興洪流的歷史必然。

 認識國家民族,是港人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的基礎。十八大報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寄托著無數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願。在長期艱苦卓絕的奮鬥中,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犧牲,書寫了感天動地的壯麗史詩,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後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國成立使民族認同得到加強與確認

 英國在鴉片戰爭中強佔香港,此後帝國主義的陰影越來越濃重地籠罩中華大地,民族危機日益加劇。孫中山在《興中會宣言》指出:「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 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傚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為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前仆後繼,奮鬥追求,清晰地勾畫出中華民族從遭受屈辱、奮起抗爭到走向復興的歷史脈絡。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傳統,同時也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近代思想文化的主題與近代中國時代精神的最強音。甲午戰爭後,維新派發出了「救亡圖存」的呼號,提出了「保國、保教、保種」的口號。一直到抗日烽火中「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悲壯吼聲,愛國主義精神一脈相承。近代以來,孫中山率先把「振興中華」作為挽救國家危亡的口號。康有為最早建議以「中華」作為國家國號。1903年鄒容在《革命軍》中,建議將中國定名為「中華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使中華民族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得到體制化的加強與確認。

回歸後更加證實「國家好,香港好」

 新中國誕生前夕,毛澤東曾經憧憬:「我們的民族將從此列入愛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勞的姿態工作著,創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時也促進世界的和平和自由。」雖然建國以後經歷了不少失誤和曲折,令這種憧憬幾經波折。但是,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特別是過去黃金十年的發展,中華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鄧小平早在1984年就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變了中國的形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形象更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鄧小平當年說:「凡是中華兒女,不管穿什麼服裝,不管是什麼立場,起碼都有中華民族的自豪感。香港人也是有這種民族自豪感的。」今天,香港人的這種民族自豪感,隨著中國日益強大興盛和香港得到國家的鼎力支持,也更加增強了。

 過去十年,中國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由4.4%提高到10.4%,從歐盟和美國的進口額雙雙增長4倍以上,深陷經濟危機泥淖的西方慨歎:「幸好還有中國。」在世界的天平上,中國已是一個分量越來越重的砝碼。國家黃金十年也是香港成功的十年,在中央對港大政方針新思維和一系列挺港惠港政策措施下,香港屢渡難關,屢創奇跡,也更加證實了「國家好,香港好」的真理。

「去中國化」絕非香港社會主流

 要看到,目前香港反對派掀起的「去中國化」逆流,絕非香港社會主流。去年,內地訪港旅客已達2810萬人次,相當於香港常住人口的4倍,如此大規模的人員往來,有一些摩擦在所難免,但這決不是兩地交往的主流,兩地深化交流合作是大勢所趨。反對派利用兩地交流中出現的摩擦和矛盾,蒙蔽部分青年學生和市民,從煽動「反國教」、「反中反赤」、「抗殖」,到誣衊中央挺港惠港措施,掀起一股「去中國化」的逆流。但是,這些極端言行,並不代表絕大多數港人的真實意願。

 香港背靠一個生機勃勃、日益強大的祖國,是香港最大的優勢。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對香港的優越地緣位置,背靠中國大陸,分享中國內地經濟發展成果的先機,羨慕不已。本身為新儒家思想家的香港法住文化書院院長霍韜晦教授說:「我建議這些年輕人必須要讓眼光放遠,把胸襟放寬,任何國家推行國民教育,都是理所當然的,即使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是複雜的工程,但香港如果遠離中國,只會讓兩地對立極端化,選擇關門退縮,是孤立於中國文化和中國之外,香港既然跟中國在政治以及經濟上,已不能切割的,這(遠離中國)非香港之福,也十分危險。」

港人共享中國人榮耀是歷史必然

 香港回歸以來,經歷亞洲金融風暴、沙士疫情、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等衝擊後,港人從親身體驗中,進一步認識到祖國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回歸以來,中央政府應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要求,先後出台一系列針對性政策和措施,全力支持香港發展,特別是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大力度、高密度、寬範圍地出台支持香港發展的舉措,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重視和對香港同胞的關懷。在中央一系列挺港惠港政策措施下,香港不僅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挑戰,化解了一個又一個危機,這實際上極大地增進了港人的國家民族認同。

 在香港回歸15周年前夕,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在港接受中央及地方媒體集體採訪時說,「一國兩制」在香港已深入人心,愛國愛港成為社會主流價值,香港同胞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感日益增強,對國家和香港前景充滿信心。任何真正了解港情的人,都會認同彭清華的話。

 隨著中國的崛起,外國政治家普遍認為21世紀將成為中國的世紀。港人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加深對國家民族的認識,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是香港人心回歸融入民族復興洪流的歷史必然。 

相關新聞
北京「九二共識」20周年座談會的意義和啟示 (2012-11-27) (圖)
認識國家民族 共享中國人榮耀 (2012-11-27)
政經多面體:擴大內需把中國推向全球經濟第一 (2012-11-27)
力抗「去中國化」歪風 (2012-11-27)
專業建言:扶貧、減貧關鍵在於落實 (2012-11-27)
以巴衝突引發的思考 (2012-11-27)
向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會議提交的意見書 (2012-11-27)
張曉明之觀點在香港社會具有普遍性 (2012-11-27)
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 (2012-11-26) (圖)
結合內地支持 提升香港競爭力 (2012-11-26)
藍天說地:不必將所有問題與「核心價值」掛u (2012-11-26)
柴灣道意外敲響警號 (2012-11-26)
「以一國壓兩制」有違事實 (2012-11-26)
全民退休保障須謹慎討論 (2012-11-26)
香港只有把握十八大機遇才能再創輝煌 (2012-11-24)
西座內望:惡性拉布已淪為「少數人的暴政」 (2012-11-24)
政經多面體:新加坡經驗值得港借鏡 (2012-11-24)
擴大中策組有助政府了解民情 (2012-11-24)
專業建言:身在福中要知福 (2012-11-24)
來論:梁愛詩激濁揚清拒「麥卡錫式審判」 (2012-11-2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