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不到一個月,即提出改進工作作風八項規定,條條擊中沉疴頑疾,回應民意關切,彰顯中央從嚴治黨的膽魄、與時俱進的活力和銳意革新的勇氣。2010年9月,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講話時提出:「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八項規定就是習近平這一深刻思想的具體化,實際上是一場從觀念、文化到制度、體制、機制以及形式、程序、過程的權力關係的重大變革。
八項規定,其實就是新版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如果說「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對人民軍隊普通戰士的要求,八項規定對於中共的高級幹部而言,則是新形勢下必須始終牢牢遵循的從政行為規則。而且,「八項規定」直接切入黨風建設、作風建設的關鍵點,具有可操作性、可學可鑒、可信可存等特點,對於落實十八大要求,進一步密切中共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必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新領導集體引領風清氣正的政風民風
處於發展轉型過程的中國,矛盾凸顯,挑戰增多。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如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官場腐敗、鋪張浪費等,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和公信力,導致官民關係緊張。中共新領導層履新不足一月,便通過具體細緻的革新規定,從自身做起改進作風,不但呼應了習近平日前要求黨員「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決心,而且顯示出新一屆中央領導層坐言起行從嚴治黨的魄力膽識。
中央政治局7名常委日前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的細節曝光,當天7常委出行未封路,與社會車輛一起行駛。五天後,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中央高層從自身做起改進作風,直指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消極腐敗,展現出「自上而下」從嚴治黨的膽魄,具有高度的示範意義和指導意義,將引領風清氣正的政風民風。
八項規定是對「官本位」文化的徹底否定
魯迅在《學界的三魂》中曾經說過:「中國人的官癮實在深……總而言之:那魂靈就在做官,行官勢,擺官腔,打官話。」官本位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尊卑、上下、貴賤都以「官」字來區別。大小官員都是人民的父母官,官員把人民當做臣民、順民、僕民、奴民、役民、稅民、愚民、丐民、妄民、妓民、刁民、子民、小民、庶民……所有的民眾,都是「官」的附庸,任「官」們主宰、蹂躪、欺壓和盤剝。對於「官」來說,包括七品以下的芝麻官,都是人民的太上皇,什麼萬歲爺、千歲爺、太爺、老爺、大人、長官、大官,負有直接管轄權的縣以下官員,統稱「父母官」。
官在封建社會,象徵著身份、名份、等級、地位、特權、分封、繼承、門第和待遇。清朝規定,三品以上的京官的轎子,在京時4人抬,出京時8人抬;四品以下文官,在京時2人抬,出京時4人抬。官員出入都有護衛儀仗、旗牌傘扇。八項規定的重大意義之一,就在於扭轉中國社會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八項規定內容十分具體,對調研、開會、文件、出訪、警衛、新聞、文稿、勤儉等予以剛性要求,是對「官本位」文化的徹底否定。
「官本位」是腐敗的催化器
在當代中國,以官位大小來衡量一個人社會價值的高低,已經愈演愈烈。內地一個公務員崗位,有上千人競爭,深圳一個處長職位有40個教授來爭。開會排座次在中國是一門高深學問,報紙、電視也一樣,不管新聞價值如何,統統須以官位高低排要目。沒有權力,沒有利益誘惑,官場就不會擁有如此強大的吸引。
封建時代,「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此諺的原意是:即使是不貪贓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三年下來,僅列所應有的各項陋規收入也有十萬両銀子的進項。如果是黑心貪黷的知府,那就不知要撈多少了。在當代, 「官本位」是腐敗的催化器,「官本位」作為以官為本、以權為綱、以仕途為個人事業選擇導向的一種意識和價值取向,強調的是一切服從於官級地位、一切為了做官和陞官、把做官陞官看作人生最高價值追求和評判人生價值大小的標尺,而且當官可以享受到一般群眾難以企及的特權。正因為「官本位」有這麼多的功能,在社會形成了對權力、官位、官員的崇拜和敬畏,使官位有著強勁的買方市場,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盛行。中國目前存在妨礙人民行使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的諸多弊端,濫用權力、以權謀私、以權代法的「官本位」已經成為社會痼疾。
從「官本位」回歸「民本位」
「官本位」已成為當下中國不能承受之重。因為以官為本,必然以民為末,以民眾和公共利益為末,必然損害民眾與全社會的利益。越來越高的行政成本,日益凸顯的官民矛盾,都顯示社會的承受力已然逼近臨界點。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艱苦的基層崗位走來,歷經洗禮磨礪,他們深刻體察民間呼聲,對「官本位」深惡痛絕,形成了樸實無華的工作作風。這也是在政治局履新不足20天就接連嚴辦眾多腐敗官員、迅速出台新規、一掃陳規陋習的重要原因。八項規定是根植於中共本質的務實規定,條條擊中沉疴頑疾,回應民意關切,彰顯中央從嚴治黨的膽魄、與時俱進的活力和銳意革新的勇氣。
要解除社會的重負、破除「官本位」,必須從「官本位」回歸「民本位」。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曾留下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話在現代語境下可以理解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眾利益最重要,其次是政府利益,各級官員排在最後。習近平曾提出「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就體現了從「官本位」回歸「民本位」的深刻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