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松 資深教育工作者
國民教育推行多年,日益擴展,日見成效,對此持異議者其實不多。上屆特區政府為了順應社會要求和市民意願,決定將國教納入學校課程,並使之獨立成科。
去年教育局曾經反覆諮詢市民(特別是學界)意見,並對《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一再修改,才於今年四月定稿。當時社會反應頗好,正面的遠超負面的。教協、民主黨、公民黨等團體對國教或國教成科曾表態支持,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完全有跡可尋。誰也想不到今年他們竟然立場顛倒,迅即成為國教的堅決反對者,如此翻臉,是何緣故?他們不向公眾交代,是不負責任的。事關大是大非問題,怎可以這麼輕率地變來變去,豈非視其會員如「阿斗」,莫非玩弄公眾於股掌之上?他們平日口口聲聲要政府問責,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卻毫不問責。這不是雙重標準嗎?
港人尊重誠信,視之為修身、處世的基本準則,沒有誠信的人是不可靠的。這種人一旦把持了一個部門、一個機構或一個團體,會將那個部門、機構、團體弄得亂七八糟,不成樣子,這是多麼危險的事!
國教問題爭議之際,人們的注意力大都聚焦於箇中的是非方面,似乎忽略了隱藏於深處的那種「詭譎」。國民教育忽然變成「洗腦教育」,曾支持國教的團體忽然瘋狂地反對國教,這不就是「詭譎」嗎?這些團體的負責人對於「今天的我推翻昨天的我」,並不當作一回事,彷彿事情沒有發生過,即使有人對此提出質詢,亦不回答。他們要別人看到的是一個個道貌岸然,致力於維護公義的「正人君子」。
在這些人的心目中,「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究竟有沒有差別,大可不必計較,這是他們自己的人生哲學。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習以為常,你們何必大驚小怪?說真的,我們大可不必理會,反正甚麼答案,都不足為奇。如果說兩者確有差別,如上文所述,這是事實。就以教協為例,其前任會長司徒華與張文光分明說過支持國教的話,現任教協的負責人卻竭力歪曲國教,否定國教科,與司徒華、張文光之說大相徑庭,這不正是明顯的差別嗎?說是沒有差別,也可以。現任與前任會長的內心世界本質上其實都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時期因應不同需要而作出不同的表露而已。不過,這麼一來便立即暴露了一個誠信問題。
葉建源當選了教育界立法會議員,他的第一個動作便是動議要求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國教問題處理上引咎辭職,他還作出振振有詞的樣子,指責局長的處理手法導致教育界的分化,引起社會的不安和震動。他是教協推舉參選立法會的代表,對教協前任與現任的會長在國教問題上截然相反的表態,為甚麼不置一詞,卻起勁地抨擊教育局?事實上,挑起國教爭議、煽動教師罷課的,不是別人,而是教協。葉氏為何一葉遮天,只將國教風波形成惡果的責任一古腦兒推向政府,分明是賊喊捉賊,猶自裝模作樣,夥同其他反對派議員,在議會中吵吵鬧鬧,要扭轉乾坤。結果,動議被否決了。試問這麼一種「教育界議員」,人們能指望他能真正代表學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