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禮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 禮讓行人。 網上圖片

王大慶

 談到禮讓,人們自然會想起聖人孔老夫子,這位儒家學派創始人早在春秋時代就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論語.里仁》)。即:能用禮讓治理國家?治國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以禮讓來治理國家,那要禮又有什麼用呢?簡而言之就是用謙讓精神治理國家。關於禮的重要性,《禮記.曲禮》闡述較詳,現不妨轉錄一段如下: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

 用現在的白話解釋就是,道德仁義沒有合乎禮的標準行為就不可能得以成就;教育人民端正,沒有禮就不可能完備;論辯爭執沒有禮的介入,就不可能解決;君臣、上下級、父子、兄弟之間的名分禮遇,沒有禮便不能;外出遊學拜師,沒有禮便不會親密融洽;排列朝廷上的等級和整治軍隊,官員到位執法,沒有禮就不能樹立威嚴。

 從孔老夫子的教誨我們不難懂得,屬於道德範疇的禮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是用來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確認等級界限,協調等級關係,規矩做人,判定親疏關係,解決誤會,區別同和不同,辨明是非的一套社會準則。幾千年來,孔老夫子的禮讓準則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一直為人們所遵守。並由此演繹出一則則禮讓的佳話。如「曾子避席」、「孔融讓梨」、「張良拜師 」、「程門立雪 」等等,其中流傳最廣意義最深的要數「六尺巷」。康熙年間,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為宅基地問題與鄰居吳家發生爭執,家人飛書京城,想讓官位顯赫關係眾多的張英打招呼「擺平」既無關係又無背景的吳家,可萬萬沒想到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安徽桐城六尺巷由此而來。

 乍看「六尺巷」,是張英借秦始皇修築長城的事例,告誡家人要謙和禮讓,與鄰里和睦相處;但從深處看,卻體現了一個父母官的為官之道。用現代的術語講,就是官不與民爭利,官要為民服務,而不是以官勢壓民,以官勢欺民。這與中央歷來強調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一脈相承的。

 禮讓不僅是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優良傳統,而且在國外也深得人心。1984年,美國加州祭孔,當時里根總統發來賀電,加州州長把孔子的誕辰日前後一周的時間定為加州教師節。同年,美國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辭典》、英國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同時把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2011年10月1日起,一則「孔子作揖行禮」的禮讓宣傳廣告連續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一塊大屏幕上播放。遍佈全世界的孔子學院,更說明全世界都尊敬這位主張用「禮讓」治理國家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古人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可見禮讓的作用和影響是無與倫比的。禮讓是人與人交往的緩衝帶,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衝突;禮讓是人與人交往的潤滑劑,它可以減輕摩擦,化解緊張的關係;禮讓是「紐帶」,是「粘合劑」,它可以使人與人相互理解、信任、關心、友愛、互助,營造良好融洽的氛圍,推動整個社會和世界的穩定和諧。

 可時間老人的腳步走到今天,禮讓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一些人的腦海中漸漸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爭名奪利、爭先恐後、霸道蠻橫……。最難忘的是職稱晉級、福利分房、公派出國等涉及個人切身利益的事,有時由於指標有限,不能楊柳水大家灑,只能大家坐下來先民主協商後報領導研究決定;於是互不相讓,擺功顯譜,攻擊他人,大傷和氣。最典型的是不遵守交通規則,特別是兩車在小道上「狹路相逢」,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有時甚至惡語相向,拳腳相加;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讓自行車,自行車讓汽車」倒成為人們默認的交通規則了。最常見的是不自覺排隊,不管是上公共汽車,還是銀行取款,售票口購票,抑或在其它公共場所等候辦事,不排隊、插隊的現象比比皆是;而公交車上老人、孕婦站著,小年輕悠然自得地坐著更是屢見不鮮。至於官與民發生利害衝突,不是禮讓於民,而是專橫跋扈,恨不能置民於死地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如落馬的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原貴州省政協主席黃瑤、原江西贛州市公路局局長李國蔚等等。

 為什麼當今社會物慾橫流,錢權當頭,腐敗成風,欺詐成性,道德無位?其中原因多多,但不重視弘揚謙和禮讓美德則是其中重要因素。無須諱言,在「以經濟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下,很多人滿腦子都是「孔方兄」,都是在處心積慮營造自己的安樂窩,早已將古人「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的「遺訓」拋在腦後。還有誰願為對方著想,體貼對方,尊重對方呢?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唯從治國理念上真正確立道德立國的位置,而不僅是在嘴裡喊喊。只有使國人真正認識到文明禮讓的重要性,大力培養國民的文明素養,中華民族這個古老的禮義之邦才能重新煥發出新的禮讓光彩,社會也才能真正和諧。

相關新聞
巴士也藝術——張址鍵談本港藝術巴士 (圖)
創作對談:蘇五雲的「無為人生」 (圖)
視覺推介:村上隆「花和骷髏展」 (圖)
歷史與空間:崢嶸歲月 皇者之光 (圖)
豆棚閒話:拒食中樞 (圖)
生活點滴:騎車在青衣江畔遊逛
亦有可聞:湯婆子 (圖)
遊蹤:西太平洋的海鷗 (圖)
百家廊:禮讓 (圖)
琴台客聚:「不講究」的夏濟安 (圖)
翠袖乾坤:物極必反
海闊天空:綠線與喱士
杜亦有道:投向科技
思旋天地:歲末觀股市
淑梅足跡:媽媽味道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