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蝶
仙杜拉是其中一位參加《顧嘉煇大師經典演員會》的歌星,她的〈啼笑因緣〉自然是不可不唱的金曲。當她唱畢此曲後重唱第二輪時,觀眾發現其中兩段歌詞並不屬於他們耳熟能詳的〈啼笑因緣〉。本來在座位跟著唱的觀眾立時靜了下來,因為他們大都不認識那兩段歌詞。其實那兩段歌詞並非仙杜拉的新演繹,而是同劇《啼笑因緣》的插曲〈想郎〉,是飾演沈鳳喜的李司棋在想念愛郎樊家樹時播放的歌曲。李司棋在那場戲中並不是如她在賣唱時「咪嘴」地「唱」〈啼笑因緣〉般繼續「咪嘴」,而是她在鏡頭前邊做百無聊賴、坐立不安的表情,錄影廠邊播出〈想郎〉一曲,以較含蓄的手法表達她內心思念情人忐忑惆悵的相思之情。不過此曲的命運不如主題曲般輝煌,不是很多人知道它與主題曲原來是在同一張唱片誕生的多生兒之一。所以說,每個創作品都有自己的命。其實此曲的歌詞的文學水準比主題曲的更高,起碼沒有「為怕哥你變髐腄v這種將廣東口語擠在「生則相聚,死也化蝶,幾許所願稱心」之中的混雜情況出現。
〈想郎〉使我想起一曲二詞是無邦q視劇當年常用的手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香港電視劇歌曲的黃金時代,其中無赤漱C十年代電視劇經常有如此做法:將同一首樂曲填上不同意思、情景和意境的歌詞,再加上迥異的編曲,甚至找來一男一女分別演繹。乍聽起來,仿似是兩首完全不同的獨立作品。那時候既沒有錄影機,也沒有互聯網,觀眾只會在電視劇播出時才聽到一次,難以牢記。若非在購買唱片後反覆細聽,往往不知道原來一劇的兩首插曲竟是同譜的雙生兒。
其實我很有興趣了解電視台當年將相同旋律譜成二歌的原因。是因為填詞人欲展示自己多變的創作力?是電視台不欲多付一首作曲錢?又或者是創作人以百老匯音樂劇為電視劇歌曲的學習對象,所以要給該劇一個主旋律? 真是值得研究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