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霆剛 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 中華出入口商會候任會董
香港依靠金融業,而金融業的確在香港影響根深柢固,地位無可動搖,但金融業從業員往往為工作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工作在金錢上得到滿足,但在心理上仍是難以負荷,不少因為長年工作壓力而身心勞損。其實香港需要一個人性化、有人情味的金融業。賺取利潤無可厚非,但政府需為這個支柱行業注入活力,有需要在施政報告或財政預算案上正視此問題,好讓金融從業員保持魄力,在金融不景氣時迎難而上。
我們過去的金融培訓著重固本,對於外來或沒有大利可圖的金融概念則束諸高閣。在各國監管機構再度出招監管銀行產品和利潤等的情況下,香港傳統金融業在經濟不景氣時,看來會受衝擊,只有創新以及加強人性化的策略,方能為行業再增活力。生活質素並不只以金錢衡量,而是對社會的支持;自伊斯蘭金融興起時,我們已經對金融與慈善事業連為一體作為一種原則而感到新奇。一個人附屬一個公司,公司附屬在行業之下,行業就在社會的大家庭中。對於如何向不能受惠於金融業的人士表達關愛,以及如何善用金融業和投資環保能源等造福社會,以引起社會廣泛參與,都值得政府深思。不過,政府的角色不是干預,而是為行業提供軟硬件配套,中間入手,便利業內推出更多履行社會責任的計劃,形成社會互動,促進金融業持續發展。
提升專業質素 推動人性化
政府應引領金融業走向追求生活質素和工作平衡的方向,不單慈善事業可以說成人性化的一部分,我們還要細看金融業從業員、或從事與金融業有關的公民,是否只需簡單地得到最新的監管資訊?到底政府定出的金融培訓方向是否合宜?到底我們的政策或培訓計劃有否幫助到從業員提升生活質素、學習新技能新思維,以確保社會未來有足夠人力資源,讓金融業朝向良好方向發展呢?還是政府只是空談社會責任和學習早已過時的範文八股?
在伊斯蘭金融方面,政府應進一步推動更多措施和配套以迎合金融新形勢。香港可否迎合各國就伊斯蘭教義不同解讀的法規?金管局以往未就伊斯蘭銀行發牌,我們除了傳統銀行外,可否有不賺利息的伊斯蘭銀行在港生存?立法會明年完成討論伊斯蘭金融稅務改革後,我們很應該立即啟動整個伊斯蘭金融後續方案,以免停滯不前,讓外資再次感到香港「三分鐘熱度」。深入而言,伊斯蘭金融產品在稅制改革後,我們可否再推陳出新,讓部分銀行推出伊斯蘭金融產品,以平衡現時表面五花八門但仍然偏重傳統產品的金融市場?此外,由於伊斯蘭資產管理需求亦強勁,香港人比較急於追求效率,所以最方便本地投資者的產品其實為ETFs。這些方面均值得政府開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