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衍榮
途經賓陽南洞時,聞知此洞窟是李泰(李世民第四子,魏王)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為其生母長孫皇后做功德續鑿而成的。窟中人物風貌盡顯豐腴,刀法技藝上也見變化。這些審美和藝術上的變化,都留下了北魏至唐代的過渡期痕跡。
時尚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從某種意義上說,時尚就是社會的體溫計,時尚健康,社會當然也就健康……我們一路這樣議論著,不覺來到龍門石窟的名片窟——「奉先寺」。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其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
此窟開鑿於唐高宗時代,據說是武則天掏兩萬貫脂粉錢贊助鑿成的。它長寬各30餘米,洞中佛像面形豐腴、雙耳下垂,形態圓滿,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主佛貌相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其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裡共有九尊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乃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為光明遍照。
此佛聞名海內,可惜雙肘已遭人為破壞。它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發紋,眉如新月,鼻樑高直,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嘴角露出祥和的笑意。大佛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端莊的法相烘托得異常聖潔。整座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華夏中年女性,令人敬而不懼。導遊介紹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藝術家們匠心獨運,將高尚的情操、細膩的情感、博大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仰視之,心靈不覺頓生淨化之感。
窟寺千瘡百孔,飽經滄桑,九尊大佛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依然可見他們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藝術群像。
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於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成唐代的一個特殊象徵。
不知不覺時近傍晚,我們匆忙來到龍門山南段,打算見識一下導遊竭力推薦的「古陽洞」。
「古陽洞」取材於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於公元493年,因而有「龍門石窟第一洞」之稱。它規模宏偉,氣勢磅礡,十分壯觀,不僅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也是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其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字。清末有好事的道教徒將主佛釋迦牟尼塗改成太上老君,訛傳老子曾在此窟煉過丹,所以古陽洞又叫「老君洞」。
古陽洞窟頂沒有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須彌台座上,左側是觀音菩薩,右側為大勢至菩薩,他們手執法器,表情文靜,儀態從容。
這些造像的藝術原型相當廣泛,讓人領略藝術成就的同時,也讓我驀然意識到它們已經不那麼北魏人主化了,至少沒有雲岡石窟那般突出。孤陋寡聞的我甚為困惑,這,又到底是為什麼呢?是佛教正本清源,普度「眾生」了,還是「人主」們放棄了自我神化?
古陽洞值得一看的還有佛龕。這裡的佛龕大大小小,不計其數,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外形設計、龕楣和龕額,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尖拱似蓮瓣,有的形制如房屋,有的像帷幔和流蘇……並且還在龕楣上宣傳佛教故事,如:古陽洞南壁釋迦多寶龕上,就刻有菩提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浴等。
古陽洞既是北魏皇室貴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同時也留下了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中的十九品。
順便說一句,所謂「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來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分別記載著不同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成為書法中著名的「魏碑體」。現在,龍門二十品仍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海外許多遊人,漂洋過海,為的就是能夠親眼目睹這一書法奇珍。
……
夜幕悄然四合,我們再也沒有時間一一看下去了,尤其對面山上那些「後起之秀」,更是只能十分惆悵地遠遠望上那麼一眼。
當然了,話也要說回來,即使花上三天三夜,誰也無法看過來。僧眾十萬鎮龍門,那可是400多年的煌煌汗青,誰有那本事去一一翻閱?
如今時隔多年,燈下命筆,雖仍意猶未盡,但不虛此行則是主要的:它讓我領略了龍門石窟的磅礡氣勢和我國石刻藝術的輝煌成就,從中窺見了我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同時也引起我對龍門「弘佛」的進一步思考。它雖是封建統治者的一場「政治秀」,但很難說他們之中就沒有真心信佛的,這就是信仰;它雖是一場罕見的造神運動,但卻為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遺產;它雖是封建統治者的司馬昭之心、醉翁之意,卻也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既是一種宗教行為,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因此,能不能說它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神州大地的一曲絕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