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世平(左)指香港現時缺乏中醫院。 龐嘉儀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龐嘉儀)今年26歲、曾到北京中醫藥大學修讀中醫本科課程5年的德國學生馬克思(Marcus Gadau),現正修讀浸大「針灸臨床研究」博士課程。他自小體弱多病,背膝痛症纏身,透過中醫針灸治療後大有起色,加上於美國讀中學時已對陰陽五行、太極道家等中國文化深感興趣,自此立志學習中醫。他指外國人研習中醫的風氣日盛,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點,若能盡快建成首間中醫院,本港有望成為中西醫療融合發展的典範地區。
聽電台學漢字 征服《本草綱目》
馬克思到北京習醫時,根本不懂中文,但他每天收聽普通話電台,又發憤以象形文字的辨認方式掌握漢字,最終征服了《本草綱目》等中醫典籍。在北京實習期間,他深受當地病人歡迎,當地人的熱情好客令他印象難忘。
馬克思:港推中醫發展有優勢
馬克思認為,西方人對中醫深感興趣,以德國為例,當地現時有4所大型中醫院,小型中醫院也有3所至5所,當地企業亦大量進口中草湯藥等,中醫文化尤為興盛。他認為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匯地,非常有優勢推動中西醫療融合發展;而且中醫對中風、慢性痛症及癌症治療的作用尤為顯著,故中醫在香港也有很大的需求。
馬克思於浸大的3年期博士研究主要針對「網球手」等慢性痛症,項目獲研資局「博士研究生獎勵計劃」資助,完成學位後將返回德國執業,貢獻當地中醫發展。
浸大中醫藥學院副教授張世平表示,外國中醫學校大多設有附屬診所,雖香港自回歸以來開辦中醫課程,但十多年來一直未有中醫院,缺乏臨床實習優勢,不利本地中醫教育及科研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