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戴卓爾夫人被稱為「鐵娘子」,個性剛強,意志堅毅,這跟成長經歷有關,也因為她有一位激勵型父親羅伯茨(Alfred Roberts)做了很好的榜樣和示範。她出生時,羅伯茨雖只是普通的雜貨店老闆,卻是一位活躍的傳教士,積極參與當地的教會和公益活動,很快就以獨立身份當選為格蘭姆鎮鎮長。
他信奉自由主義,相信只要自己努力、肯做,是有機會成功的,他也是早期保守黨的支持者。他的樂觀、活躍個性明顯地影響到女兒瑪嘉烈(戴卓爾夫人)的成長和性格形成。瑪嘉烈懂事時,家境已漸漸富裕,但父母仍堅持讓姐妹倆到雜貨店幫手。這令瑪嘉烈從小就明白「自食其力」的重要性,這顯然影響到她後來的「自由經濟」主張。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英國,戴卓爾夫人由男人壟斷的保守政壇脫穎而出,三十四歲就成為第一位女性下議院議員,更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成為保守黨領袖,再於五十四歲搬進唐寧街10號,叱咤國際風雲十年,影響整個上世紀八十年代。
她積極進取,決策果斷,作風強硬,堅持到底,這個性魅力顯然也跟她得到丈夫的愛護、理解和支持有關。很多人說她兒女不孝,加上患老人痴呆症,說她晚景淒涼。但她無論如何「淒涼」,身邊都有國家配備的工作人員照顧,臨終前還獲特別接待到麗茲酒店「休養」。
無論男人女人,富人窮人,有權無權的人,到了最後的日子,都要承受歸去前的疾病煎熬——這是無論有多少錢都無法找人代勞的自然規律。
其實是老百姓的心腸太善良。我倒欣賞英國那些詛咒她的人,因為她的「右傾經濟政策」導致很多人失業,而他們有機會表達真正的情緒,不必因為受邀出席葬禮而沾沾自喜。
對於一個屬於國家的老人來說,兒女可能只是她的臣民,她是否需要兒女在身邊?我們中國人喜歡罵兒女不孝,謂子不嫌母醜,卻從沒想過,父母是否真的盡了責?他們是否真的需要兒女的照顧?兒女能否代替那些盡責而又專業的公僕?
她比戴安娜過得幸福快樂,比英女皇活得自由瀟灑,兼具權力和魅力,配以時勢和機遇,造就了她。何來淒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