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杜先致認為,社會上對「剩女」的看法,反映了現實情況比社會文化「走先一步」。 香港文匯報記者歐陽文倩 攝
——港大研究揭「大男人」「門當戶對」觀念成「脫剩」枷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不少人都認為現今社會出現「剩女」問題,都是女方過分挑剔、不想結婚之過,但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學顧問杜先致的「剩女」研究顯示,大多數高質素「剩女」其實都希望結婚,甚至不惜千方百計「脫剩」,包括虛報學歷以「隱藏實力」、多次相親、與外國人交往,或者與經濟地位較低的男性組織家庭,以求告別單身。不過,由封建時代流傳至今的「大男人主義」及父母「門當戶對」的概念,正是現代女性「脫剩」的枷鎖。
學歷高、事業有成、樣貌娟好等一切美好的形容詞,再加上27歲以上和單身,卻成為了「剩女」的定義。對此,杜先致表示︰「其實這都是很正面的說法,不看『剩女』這種catchy(引人注意)的字眼,你大可以將它當作讚賞。」
與認知有別 非只專注工作
杜先致最近就在《Symbolic Interaction》(符號互動)上發表了一項名為「理解剩女︰中國職業女性晚婚的現象」研究。她於2008年至2011年間,與50位年齡介乎26歲至34歲、未曾結婚、學歷達本科或以上、任職管理層的女性進行訪談,有關研究卻反映出「剩女」不為人所了解的另一面,「其實和社會上很多人的認知不同,事實上她們多數都以結婚為最終目標,並非大家所以為的只專注於工作」。
50位女性來自北京、上海、廣州、台灣及香港等全國各地,杜先致發現,來自不同地區並沒有令她們在兩性相處上有太大差異,「可能大家會以為香港女性和其他地方的女性會有不同,但其實都大同小異,反而是要看她們有沒有於國外生活的體驗,多數曾於海外生活一段時間的女性,會較注重感覺以及兩性平等」。
分4類型 傳統型最難成婚
她進一步將這些女性分為4大類型,分別為「進取型」、「妥協型」、「傳統型」及「革新型」。
「進取型」的女性會傾向尋覓觀念較開放的外國人,或實力更強的另一半,但卻往往受到父母反對;「妥協型」的女性則會找經濟地位較低的伴侶,扭轉成「女主外、男主內」,但卻會令胸懷大男人主義的男性卻步;「傳統型」則沒有特別策略,只希望找門當戶對或更強的男性,但卻是4類女性中最難「脫剩」的一類;「革新型」則會以同居等婚姻以外的關係,去回應問題。杜先致表示︰「如果要『脫剩』,女生總要自己踏出一步,去採取適合自己的策略。」
男床位女住屋 自卑致分手
「在我訪問的個案中,其實很多人都花了不少努力去『脫剩』,例如有人其實去了相親20多次,也有人故意隱瞞自己的博士學歷,跟別人說自己只是學士,連碩士也不敢說。」雖然如此,杜先致表示當中仍有很多障礙,「其中一個受訪者,因為男女方家境懸殊,男方可能只有自己的床位,女方住的卻是獨立屋。在去過對方的家後,男方就越發自卑,最終感情亦無疾而終」。
此外,由於這些優質的「剩女」都很獨立、有主見,杜先致表示一些大男人主義的男性會認為她們太難駕馭,因此轉換對象。父母的成見也成為「剩女」難以跨越的障礙,例如有父母反對女兒與外國人交往、又不滿男方經濟地位低等意見,最終更可能「反說服」女方另覓對象。
所以,杜先致也因此更肯定自己的研究,「我想這個研究是從沒有任何東西,到最後在她們身上建構出一些理論,相信對其他人而言有一定啟發」。也因為如此,她未來將會進一步研究父母對子女擇偶,以及個人主義及傳統主義互相矛盾時,對擇偶又有何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