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龐嘉儀)在全球化浪潮下,教育發展已不單限於個別地域,學生流動的重要性越見顯著。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柯嶺高(Anatoly Oleksiyenko)等研究人員,針對本港國際學生流動性進行分析,其研究指,儘管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院校國際化,但程度及多元性不足,包括本地大學與國際和內地學府在學生交換、課程開辦,甚至增設分校等合作程度低;另隨港生出外留學增多,但港校吸納外地生卻稍遜,形成「出入失衡」,且高達八成以上來港非本地生來自內地,生源呈現單一化現象。整體而言香港院校國際化的潛力仍有待開發。
港非本地生呈單一化
據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2011/12年度,來港修讀全日制學士及研究生學位課程的非本地生人數約有1萬人,其中逾8,900人來自內地,佔整體人數83%;其中修讀研究院研究課程的內地生,人數由10年前約500人,攀升至去年度逾4,000人,佔整體研究生人數達73%;有關研究認為,香港非本地生源呈現單一化,院校應加強吸納歐美、東南亞等地學生,以增加跨國文化交流。
港生留學選科過度集中
柯嶺高等亦指,出於市場導向的實利考慮,為提升英語水平及保障就業,本地生留學地點僅限於傳統英語國家如英美、澳洲、加拿大等地;報讀專業主要集中於工商管理和工程科技,情況與本地相似。據政府統計處數據,於本港及外地修畢上述兩個範疇學科的學生比例分別約為57%及54%,港生留學選科的集中傾向,長遠將不利學術的多元發展。
兩地高教合作有待磨合
研究指,近年本地院校積極踏足內地如深圳、珠海等開設分校及研究院,值得肯定;但礙於本地「教育產業化」的概念尚待成熟,因此兩地高教界的合作有待磨合。
學者總結,本地院校的國際化,需注意生源的比例和多樣性,同時政府的教育資源撥備,需結合私人領域的投資,才能促進教育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是項研究題目為《國際生流動性在香港:私營好,公營好,或是貿易服務》,文章獲選刊登於《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期刊2012年1-23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