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聲 資深時事評論員
英文《中國日報》香港版發表署名文章,現載譯如下:
據報道,港大學者戴耀廷發起的「佔領中環」行動,銳意吸納40歲以上的中產參與。反對派選委將與戴直接對話,這些人來自工程、教育、社福和高教等專業界別,正是戴耀廷心目中的泛指專業和中產的「中環人」。但筆者認為,恰恰是作為香港社會中堅力量的中產階級,最有可能淪為「佔領中環」的最大受害者。
香港的中產階級發軔於港英統治時期,以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為主體。其特點是遵紀守法、崇尚理性、政治冷感,但又因安於現狀,缺乏媒體、政黨和社團的代言而成為「沉默的大多數」。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往往是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對推動社會進步能夠產生正能量。中產階級的大規模形成和成長則需具備一定的社會土壤,其中包括兩大前提:一是快速的經濟發展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二是公正廉明法治的社會使多數人依靠自身能力向上移動成為可能。
中產遵紀守法、崇尚理性、政治冷感
中環素有「香港自由資本主義的心臟」之稱。佔領中環的設計者,坦承旨在令這個心臟停擺,使致力於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特區政府陷入困境,達到逼迫中央政府在所謂「真普選」問題上就範的目的。所以,它的性質絕非以往發生的大大小小和平示威那麼簡單。首當其衝的是中環的上班族,以及他們背後千千萬萬的家庭。這是香港中產階級的主體,也是香港的稅基。全港340萬勞動人口,大約37%人繳付政府薪俸稅總收入的90%。如果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和商貿之都的神經中樞被癱瘓,意味著中產階級的生計和政府的財政都將受到難以承受的打擊。如果中產階級不斷衰退,並擴大成為貧困階級。在香港基尼系數高企的情況下,貧富矛盾失卻中產階級這一緩衝地帶,可能帶來更激烈的社會動盪。
「佔領中環」雖自稱以非暴力形式進行,但本質上是野蠻的。民主並不只是選舉制度。普選也不是解決所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的靈丹妙藥,否則所有實行民主制和普選的國家都不會發生各種危機。世界「最強大的民主國家」美國、「民主傳統最悠久」的歐洲諸國,均陷入財政或者債務危機而難以自拔;在亞洲,號稱「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和有「亞洲民主櫥窗」之稱的菲律賓,政府在民生問題上往往舉步維艱,顧此失彼;在中東和北非,一些盲目倡導民主選舉的國家,因為暴亂而鬧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長期受到西方政治文化的滲透和熏染,香港人往往認為西方的政治和社會取向都是先進的。但江河日下的美國經濟,瀕臨破產的歐元區諸國,都是值得港人深入思考的鮮活例證。
執迷不悟推銷激進民主
筆者最近有機會聽取了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的懇談。他說,很不看好在香港鬧得滿城風雨的「佔領中環」。作為中文大學社會學的資深教授,劉兆佳對「非暴力對抗」現象很有研究。這種社會運動的成功需要很多輔助條件,包括魅力型領袖、嚴密的組織,周詳的策劃和靈活應變能力。不同於印度聖雄甘地具有廣泛的認受性和感召力,「佔領中環」鬧得不好,很容易弄巧成拙,淪為被本地某些政客以及西方反華勢力操縱的對香港社會的政治劫持。
民建聯不久前做過問卷調查,七成人反對「佔中」。另根據《明報》前天公佈的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調查結果,多數市民反對「佔領中環」,支持的僅僅佔25%。這時反對派才不得不承認「佔中」的不得人心,並推諉「輿論推廣工作沒做好」。按理說,「佔領中環」的倡議者們都是「有識之士」,應該比普通市民更加熟知盲目民主給世界各國帶來的嚴重損失,但還是那麼執迷不悟地推銷激進式民主,其動機令人費解,如果說他們不是那種長期呆在象牙塔、不諳風雷激盪、盤根錯節的政治現實的單純學者,那麼難道「佔領中環」背後另有所圖?
港人必須團結起來,凝聚正能量,以包容、靈活、務實的精神,在恪守《基本法》頒布的原則下追求民主。自由、民主、法治,無疑是普世價值。在香港,幾乎沒有人會質疑和破壞這些核心價值。但追求這樣的價值認同,不能以激進的手段進行,也不能以否定國家認同、危害國家利益為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