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隨藝術家到郊外寫生,領略藝術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資料圖片
奧斯卡得獎外語片《禮儀師之奏鳴曲》有一幕很經典,男主角在原野上拉大提琴,琴聲悠揚,風吹過,野草徐徐搖擺,音樂與自然,自成樂曲。藝術與自然從來都是緊緊相扣的,從古代中國山水畫到近代的西方油畫,從音樂到電影,都呈現出人在自然中的渺小及不可分割的互動關係。
artmatters最近與MaD合作舉辦「在原野和森林」在地研習室,以自然為媒介,邀請藝術家當「領隊」,遊走大坳門、嘉道理農場、新娘潭等地,親身演繹藝術如何與大自然融合,進而衍生出靈感、創意。 ■文:Christy 圖:部分由artmatters提供
artmatters這次的概念很清新,玩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生態、自然與藝術。有趣的是,他們並不是坐下來跟你說,藝術是怎樣,自然又是怎樣,兩者如何結合等這種技術、理論性的話題,反而以一種創新、互動的方式,讓藝術家帶你走一圈,親身領略大自然帶來的無限可能。參與的藝術家包括黎慧儀、伍韶勁、林嵐、聲音掏腰包等。
原地裡的藝術
artmatters,上網一搜,發現無數個外國網站,問起策展人張慧婷(Stephanie)才知道,artmatters是一個小團體,專注於藝術推廣工作,是五個讀藝術的女孩自發性成立的,希望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將藝術、社會、生活三者結合為一,深入淺出地介紹當代藝術。
每一次的實驗性活動,都有不同的迴響,從早前社會性較強的節目到現在關注生態、自然,Stephanie始終希望藝術不僅是一小撮人的玩意,而是對社會有啟發、大眾也可以接觸的東西。幾個女孩子做起來,似乎比較柔和,想法也比較細緻。
因而當我走入研習室時,已經有這個活動真不錯的想法。跨入研習室大門,門上貼著頗有詩意的句子:
在原野和森林
剝一顆粟米
吃一口麵包
看顏色、聽聲音
畫一幅風景畫
這是整個項目的第一場活動。只見室內燈光昏暗,前面的投射熒幕還沒開啟,耳邊傳來古老情調的音樂。中間的桌子放了幾本書,幾個人坐在旁邊靜靜地翻著書,那邊有人拿著畫紙,畫著心中的山水景象。右邊的桌上放著麵包與粟米,氣氛就如詩句所言,大家「剝粟米、吃麵包、聽聲音、畫風景」。活動氣氛是輕鬆的,artmatters成員也不是要說甚麼大道理,大家猶如進入一個奇妙的空間裡,拋開工作、忙碌,靜下來感受生活中微不可見的「小確幸」。
活動以黑澤明的《夢》作結。Stephanie說:「平常搞藝術活動,只是對藝術有興趣的人才會來,artmatters的朋友反而來自五湖四海。」無論有沒有藝術背景,在這樣的氛圍下,總是能從中得到滋養。但活動雖然多元化、有趣,似乎還是遇上不少問題,「把它當成一個藝術活動時,藝術圈的朋友會說『有幾藝術啊!』說到生態時,自然文化工作者又覺得倒不如去參加一個生態導賞團,為甚麼要看藝術。」或許從多元文化的角度來看,藝術和生態環境本身就息息相關,何必處處設下界線,把自己圈在框架裡,這也是為甚麼artmatters會做這種有機結合的嘗試。
逍遙的生態之旅
不少藝術家開始以生態議題為出發點,將生態環境從科學領域帶到文化領域裡,artmatters這次也是在這個背景下,邀請藝術家一起來策劃這個活動。「在自然環境裡做一個作品,可以讓他們理解當中的問題。」因而接下來的幾個周末,黎慧儀將帶大家去大坳門玩「風」。小時候大家喜歡拿著塑膠袋放風箏,很有想像力,但長大了反而失去這些東西。玩了一天低科技的飛行活動後,伍韶勁會去嘉道理農場做一些有趣的創作。林嵐近年經常在社區推動雕塑藝術,這次將和大家一起去新娘潭,做地景藝術,反思人與物件之間如何多一點關愛、少一點侵害,強調物料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最後隨聲音掏腰包(Sound Pocket)會在清晨去到沙田,聽大自然的聲音,再去石硤尾與樹木對話。「在大自然的環境裡,我們可以有更大的空間去看到超越自己的生活、社會的畫面。」Stephanie笑說。
如同兒歌《在森林和原野》所言:「在森林和原野是多麼的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