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走東走西:抗爭的守護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4-2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余綺平

 九十三歲了,他紅爆歐美國家,成為左派抗爭活動的守護神。他寫的《憤怒吧!》小冊子,暢銷全球,「佔領華爾街」的示威者人手一本。他呼籲人們:反資本家的貪婪無恥、反貧富懸殊、反環境惡化和反對壓制巴勒斯坦。

 黑塞爾(Stephane Hessel)是二戰時法國抵抗運動英雄、外交家和作家,兩個月前逝世,享年九十五歲。他的《憤怒吧!》(Time for Outrage)寫於兩年前,當年老人內心仍有一團火,適逢亂世重現,三十二頁的小冊子立即風行,賣出逾四百萬本。

 黑塞爾出生於柏林,屬猶太裔,父母都是作家。八歲時全家移民法國,加入法籍。二戰時法國淪陷,黑塞爾潛往倫敦,響應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參與反間諜和情報活動。

 一九四四年黑塞爾潛返法國,計劃重組抵抗運動,加強與倫敦方面的聯繫。黑塞爾被人告密,遭蓋世太保拘捕,被囚禁在集中營,差點喪命。戰爭結束前夕,他越獄返回巴黎,與妻兒團聚。

 戰後四十年,黑塞爾的事業如日中天。他首先加入法國外交部,被派駐紐約聯合國總部,參與起草人權宣言工作。他後來升任法國駐日內瓦的聯合國大使,專注人權問題和非洲經濟發展。

 儘管黑塞爾早期是活躍的左翼分子,但並沒有加入法國社會黨。直到一九九五年,因不滿希拉克當選總統,激發了他參與社會黨。兩年前的十月,他又不滿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利用二戰時法國抵抗運動的歷史,去宣傳總統政綱。黑塞爾一怒之下,疾書《憤怒吧!》。

 小冊子裡,黑塞爾重申當年他參與的抵抗運動委員會,擬訂了法國解放後的治國方針,例如:社會保障,將能源和銀行收歸國有,避免那些貪婪銀行家控制經濟,公平分配勞動世界所創造的財富等。

 《憤怒吧!》本是黑塞爾用以駁斥薩科齊的政綱與抵抗運動精神背道而馳,想不到卻引起美國「佔領華爾街」的反資本主義團體的共鳴。同時,小冊子也成為兩年前西班牙反對高失業率和經濟危機的「憤怒者運動」的宣言。

 黑塞爾因此被譽為新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抗爭的守護神」實至名歸。黑塞爾出生於一九一七年十月,正值俄國大革命,注定要抗爭和革命。八歲時隨父母移民法國,父母所認識的都是巴黎一些藝術家和激進分子,如:畢卡索、建築大師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達達主義運動者杜尚(Marcel Duchamp)。杜尚更教懂了少年黑塞爾下棋。

 這班藝術家之間發生一段小插曲。黑塞爾的母親格倫德(Helen Grund)貌美,被丈夫的好友羅什(Henre-Pierre Roche)追求,三角戀成為羅什筆下的故事,他寫了《祖與占》(Jules et Jim)被杜魯福拍成電影。故事未完,格倫德後來得悉羅什已婚,逐開槍射殺羅什。三角戀公開了,黑塞爾父母離婚。

 黑塞爾遺傳了父母的浪漫主義思想。英國《獨立報》批評《憤怒吧!》內容過於「嘮叨、模仿和簡單化」,但黑塞爾生前充滿浪漫和理想地解釋:「小冊子簡短,只是一個序幕。我們一切要由憤怒的感覺開始。」

 他說,「當事情促使你想吶喊時,就像當年我呼喚反納粹那樣,你自然就會成為一個激進分子、不屈不撓和立場堅定。你會成為歷史大潮流的一部分,這個潮流,帶領我們爭取更多的公義和自由,而非『狐狸闖入雞籠』的那種失控的自由。」

相關新聞
在原野和森林發現藝術 (2013-04-27) (圖)
台灣館成書博會亮點 (2013-04-27) (圖)
M+展出充氣雕塑 (2013-04-27) (圖)
走東走西:抗爭的守護神 (2013-04-27) (圖)
上海閨秀作家程乃珊去世 (2013-04-24) (圖)
王蒙對談白先勇 倡設權威「華文文學獎」 (2013-04-24) (圖)
今夜星光燦爛 (2013-04-24) (圖)
讀城記:北京之行 (2013-04-24)
香港共融藝術發展 隱憂處處 (2013-04-17) (圖)
讀城記:備受爭議的《打工女孩》 (2013-04-17) (圖)
意大利音樂之夜 (2013-04-17) (圖)
林海鐘作品展 重現「湖中天地」之古風 (2013-04-13) (圖)
劉墨禪書畫現新疆 (2013-04-13)
「中華五千年」作品展 展現匈中友好關係 (2013-04-13)
走東走西:唐頓莊園的女傭 (2013-04-13) (圖)
劉書環開講 緬懷王洛賓傳奇人生 (2013-04-10) (圖)
反思生死的戲劇旅程 (2013-04-10) (圖)
「007電影設計展」在滬舉行 (2013-04-10) (圖)
讀城記: 紅樓夢與諾獎 (2013-04-10) (圖)
一樣不一樣 英倫共融藝術 異中見趣 (2013-04-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