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連五層的戶外空間,是設計師特地為餐廳預留的,讓他們用作戶外餐飲空間,但理想與現實始終有差距,空間最後沒有被使用,變成「廢地」。
城市景觀反映城市的內涵,從傳統的低矮平房過渡至工商廈林立的摩登都會,香港建築在歲月的流動中不斷蛻變。一棟棟高得不能再高的屏風樓,三尖八角、奇形怪狀的文化建築,加上一式一樣的商業大廈,香港建築,就是這樣嗎?
建築達人許允恆(Simon)在英國修讀建築,曾於倫敦、紐卡素工作,參與香港、上海、埃及、南非多地的建築項目,現職建築設計經理。他最近出版新書《築覺:閱讀香港建築》,從建築學、空間美學等角度解構城市建築背後的因由。記者邀他一起穿梭市區,甚至回到他有份參與設計的建築項目,探討建築師如何在理想與現實的跌宕中,繼續為城市點綴色彩。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攝:潘達文
相約Simon在尖沙咀文化中心做訪問,開場白當然也離不開文化中心這一帶的景觀。這是很多人的疑問,一隻蛋(香港太空館)加上四四方方盒子形的建築(香港藝術館)及一幢彎月形三尖八角的龐大建築(香港文化中心),看起來不倫不類,到底這是一個甚麼樣的組合?
文化地標不倫不類
這不算是最大的問題,而是靠海的兩幢建築雖然佔盡地理優勢,卻完全沒有善用「地利」環境,建築物的主要空間都不能看到海景,反而密不透光,浪費了大好景色。「太空館出現時,因為佔用的空間較少,也需要利用蛋形設計,對海的部分不多,被人批評得比較少,但文化中心、藝術館這一帶,沿海景觀多,被人批評得也較多。」除了浪費海景外,也有不少文化工作者批評文化中心音樂廳的音響不能散出去,合唱團、管弦樂團的演出往往聽得無名火起,因為聲音都聚在一起,音波擴散後消失得太快。這也與建築設計有關,牽涉到reverberation time(反響時間),即在特定的空間發出聲音後,產生的回波會被牆壁或空氣吸收所形成的迴響,文化中心的設計明顯未能符合這個要求。
而位於港島區的中央圖書館也是一個笑話,Simon形容這是一個起點與終點不符的例子。中央圖書館的笨重外形一直為人詬病,「當初的起點是想做一個歐式的建築,終點卻變成一個『仿歐式』的建築,最後失去歐洲建築黃金比例的精神,高度和闊度都失去了層次。」黃金比例是歐洲建築的核心,幾百年前沒有電腦,工程師就是用黃金比例去控制建築物的長、闊、高,樓的高度與柱的直徑必須成正比。當年興建中央圖書館時,引起的風波與謾罵也超乎想像,「有媒體訪問其他建築師,他們說建築很差很差,但這其實違反了香港建築師學會的專業守則,會員不能批評其他會員的作品,因為這會形成惡性競爭。」但由於這是政府工程,沒有商業成分,最後事件才得以平息。
摩天大廈也很美
Simon說,歐洲建築之所以漂亮,就是因為利用了黃金比例,所以外觀也好、拍照也好,不需要扭腰或利用特別的器材也會拍得漂亮,因為這是最適合人去看的。既然這麼好,為甚麼不遵照黃金比例去起樓?「我喜歡用一個例子去比喻,早幾年iPhone3是很優秀的設計,如同幾百年前黃金比例是很優秀的設計法則,但現在不是一百年前的歐洲,我們可以學習他的精神,但是否一定要不斷延續這種精神呢?說真的,現在人口那麼密集,除了起摩天大廈,否則我們如何能夠滿足這麼大的人口需求。」
說到摩天大廈,Simon最欣賞的就是中銀大廈。中銀大廈曾經是亞洲最高的摩天大樓,由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直到現在,它仍然是建築界的一個神話。事關中銀這塊地四面都被馬路包圍,土地發展的空間有限,如果硬要做一個四四方方的大廈,只會又肥又矮,而當時中銀的要求也不簡單:設計一座地標性的建築,建築必須控制在十億元內。貝聿銘在有限的資金內,做了一個決定:減少大廈的樓面面積,將大廈收窄、拉高,又從結構入手,用垂直的鋼桁架結構作為主結構,以斜柱穩定大廈,簡單而言就是在外層打一些「交叉」,這不僅省下很多鋼筋,也是非常精妙的設計。「這是非常有遠見又大膽的設計,但也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貝聿銘根本做不到,像我們這種低級建築師,提出這種意見,早被人趕走。」
至於鄰近的滙豐總行,也是十分優秀的設計,但工程卻遠遠超出預算,由當初的二十多億變成後來五十二億,比起貝聿銘滿足預算成本之餘,又突破傳統商廈模式的設計,高下立見。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跟著Simon穿梭尖沙咀,本來想直接去他有份參與設計的iSQUARE,但他堅持帶我們走一趟海港城,就是想讓大家知道多年前轟動一時的建築官司。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倉控告負責海港城項目的建築師甘洺,原因是甘洺在設計海港城時,在廣東道那邊的數個入口預留了「U」字形的空間,以增加入口的空間感,九倉卻認為沒有盡用建築面積,令財團蒙受損失,因而展開官司。歷時十多年的官司,從香港打到英國樞密院,最後雖然上訴得直,但甘洺在最終宣判時已過身,徒留遺憾。
海港城次入口的U形設計,在今天廣東道名店林立的環境中,確實緩衝了名店帶來的壓迫感,但正如Simon所言,站在發展商的立場,幾個U形入口,等於幾間名店,以地舖的天價租金來計算,一年下來收入便少了幾個億。
距離海港城不遠的iSQUARE 2009年才開幕,但甫開放,批評之聲不斷,直到今日,這個商場依然被認為是不好逛的商場。這也是Simon心中的痛。他坦承,由於iSQUARE是高層購物中心,為了推動人流,當初構思時就以跨層扶手電梯接駁樓層,但沒想到效果不如理想。重來舊地,Simon指著商場內的電梯,「一、二、三、四、五、六……」同一層竟有六個扶手電梯,對於不熟悉的客人而言,就好像鬼打牆一樣,不知去了哪裡。另一個問題是預留給高層餐廳的空間,因為管理問題,而被空置。Simon說,當初公司的構思是打造類似於outdoor cafe的空間,客人可以在戶外用餐。他們的想像是餐廳可以利用這種戶外或透光的空間,提供客人一個開陽的飲食場所。正如Simon所言,當初初入茅廬,哪會想這麼多,理想與現實總有差距。
市場主導一切
問到香港建築界的問題,Simon也很坦白,說市場威力太大了。「香港人過於習慣說實用率、樓價升,不會想空間、採光、通風、噪音這些。」去看樓,地產代理最常說的是,這個房子會升值,然後是鄰近地鐵站,第三是校網,最後才說空間開揚。「大部分樓盤都sell這些,但住屋是否要看住的空間呢?」
「我在內地做了這麼多年,他們絕不會接受黑廁、黑廚房,香港也不能接受黑廚房,因為這是犯法的,卻可以接受黑廁,即廁所可以沒窗,只要接駁風喉,能夠抽濕就可以,但如果在內地,黑廁單位會賣不出,或南北沒有對流的話,也賣不出,市場有這樣的威力。」
地產商不會和錢作對,建築師也不會和飯碗作對,按Simon的話說,建築師也只是打工仔、也要開飯。「既然市場可以接受一梯八伙,沒南北對流,甚至連黑廁也沒所謂,反而以實用率為先的話,面積便去了這裡。小時候家人買第一個房子,樓價雖然也是一個因素,但我媽這種師奶,真的會『驗屍』那樣驗房子,不只是通不通風、採不採光,還看一下鄰居是否好相處。」
別以為建築師有很大的權力,以建築流程來看,建築師可以決定的因素非常少,通常流程是發展商勾地,做商業研究,然後把研究交給建築師,指明要開多少個單位。「甚至在交給建築師前發展商已經有內部的建築師在工作,他們早已知道可以開多少個單位,應該用多少錢去買這塊地,然後就批出去做,做完後再交給銷售部,包裝銷售。」
市場的威力真的很大,而沒有能力與市場對抗的市民,也只能硬食這些講潛力、講實用面積的樓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