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鴻震 博士 新論壇副召集人 國際專業管理學會會長
回歸16年以來,「一國兩制」方針政策一直在深入貫徹落實之中。我認為只要香港認真反思,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做好自我調整來適應新環境和新挑戰,就一定能夠再創輝煌,實現兩地合作雙贏!習近平主席提出要圓「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香港作為中國一個重要部分,「香港夢」和「中國夢」是一體的,相信一定能夠在這個偉大的歷史進程中,像過去幾十年幫助內地對外開放那樣,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回歸16年,光陰飛逝,可謂「彈指一揮間」。從事39年公務員,由民政事務局局長的位置退下來,也快13年了。我身為過來人,眼看兩地關係近年來發展迅速,內心非常高興。對於存在的某些問題及少數不和諧的聲音,聞之不禁感慨萬千。恰逢文匯報約稿,遂欣然從命,以抒感懷並期待收拋磚引玉之效。
提到目前香港和內地的關係,現實情況就是已經到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狀態。兩地在「一國兩制」下加強全面合作,共創雙贏,這是時代發展的大趨勢。不過,最近幾年來,的確也有不少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綜合來看,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理性看待兩制融合中的差異
首先從政治層面看,香港的政治體制發展已經到了關鍵時期,下一步如何走?中央強調要堅持《基本法》所規定的方向和步驟,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向前推動。香港社會有部分人士則希望走得更快一些,一些人甚至想突破這個框架而一步到位。
其次從經濟角度看,香港是外向型經濟,經常會受到外圍經濟環境不明朗因素的影響,但內部經濟轉型面臨諸多困難的複雜因素,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在這個過程之中,如何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的經貿合作,用好用足中央給予香港的優惠政策,又要和內地有合理的經濟利益調整,取得雙贏,這是香港經濟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還有就是社會民生方面,兩地的高度融合,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自然就會對香港現有的社會生活及市民的觀念,帶來一些影響和衝擊。比如內地孕婦問題、自由行帶來的負面效應、水客風波、奶粉事件、賑災捐款等等,都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事情。
為什麼回歸這些年來,兩地關係的問題好像越來越多,我認為,根本原因是隨著「一國兩制」不斷落實以及深入發展,由於兩制客觀上存在差異,自然會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要正視現實,但也不必大驚小怪。
有專家指出,部分香港人出現盲目的排外情緒,甚至緬懷過去港英管治時代,是過去擁有的「優越感」不斷消失,取而代之是對前景的「焦慮感」。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的確,過去香港的經濟是比內地發達,市民生活比內地富裕。更有經濟專家指出,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在經濟和民生上領先了內地將近50年。我想,這大概是鄧小平先生當年在設計「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理念背後的依據吧。
迎接新機會和新挑戰
經過30多年的奮鬥,內地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1978年,內地全國GDP總量只有2,164億美元;1998年,就超過了1萬億美元,2012年更飆升到82,269億美元,15年就猛增了8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人均GDP方面看,1978年只有226美元,1998年為800美元,但2012年就上升到6,091美元,14年增加了近8倍。這是世界絕無僅有的高速增長的典型範例,被譽為「中國奇跡」。這樣的進度,以中國之大,在某些領域和地方超越香港,實不為奇。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由於中國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升,內地與香港的經濟關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香港對內地的經濟依存度全面提高。過去,內地主要依靠香港作為引進外資及對外貿易的窗口,現在這種格局已有所調整。香港的金融、物流、地產、旅遊等經濟支柱,幾乎都與內地有密不可分的依存關係。當然,香港還是擁有很多優勢,以人均GDP為例,1997年香港已經是2.6萬美元,2012年更高達3.5萬美元,是世界的領先水平。我們要努力尋找在大中華經濟體中新定位,確定自己新的發展路向,迎接時代給予香港的新機會和新挑戰,切忌讓社會陷入無休止的內耗,浪費時間,蹉跎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