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港生在內地求學難,回港求學則要面臨激烈的學位競爭,返港之路更難。圖為在深圳上學的港生。李望賢 攝
——家長心酸:港成求學路上回不去「故鄉」
去年年底,深圳市教育局頒發一張入學指引,明確要求港澳籍學生入讀民辦學校。留深讀書難,許多家庭選擇讓孩子回到香港求學,誰知卻要面對「逼爆」的學位競爭以及對跨境學童政策上的種種限制。「在這邊沒學(公立學校)上,回香港又要受排擠。」一位跨境學童家長道出了滿腹心酸,「求學之路上,香港成為回不去的『故鄉』。」■香港文匯報 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
香港「小一」派位結果甫揭盅,就成了深港跨境家庭和雙非家庭討論的熱門話題。「太火爆了!」除了學位激烈的競爭,港府新推出的「返回機制」卻沒有跨境學童的份,讓一幫家長更加倍感不公。
提早報港幼園 遇「叩門」激鬥
深圳人鄧先生育有兩子,小兒子是雙非兒童。鄧先生說,原本計劃小兒子跟隨哥哥在深求學,但之前聽聞深圳公立學校可能不招收港生,和周邊朋友商量後決定,提前讓兒子入讀香港幼稚園,盡快適應香港課程。記者了解到,與鄧先生一樣,部分雙非家庭計劃讓目前就讀深圳公立學校的孩子提前轉至可以「升中派位」的港校,為孩子未來赴港讀書做好準備。
回憶起當時報名的情景,鄧先生「心有餘悸」。由於不熟悉香港教育體制,待準備報名時才知道都是提前一年就開始籌備報名,只能去「叩門」。打聽一下,鄧先生才知道「叩門」的競爭更加緊張,「10個位,至少會有100多個人在排隊」,他指自己在工作之餘,熬夜看了200多間學校的材料,又在網上查詢各種資料,最終為兒子準備了1,000多條問題,幸好兒子「一擊即中」,鄧先生形容感覺「像中六合彩般」。
目前,鄧太每天從深圳龍崗區的家帶兒子乘坐將近1小時的地鐵前往羅湖口岸過關上幼稚園,單程接近2個小時。「實在太過辛苦。」鄧先生說,家裡原計劃今年前往口岸周邊居住,以方便兒子赴港讀書,然而大兒子在龍崗就讀,不方便轉學,兩頭難兼顧。
僧多粥少 嫌辛苦打退堂鼓
看著香港「小一」派位的激烈狀況,鄧先生不禁打起退堂鼓。「僅僅報名比自己當年參加高考還辛苦,實在不想再來一次!」想到兒子每日奔波,又享受不到香港真正好的教育資源,鄧先生也是十分茫然,小兒子未來究竟要回深圳,還是繼續在香港熬?
數據顯示,2009至2010年度,跨境學童的總數為8,038人,2012至2013年度,跨境學童更超過1.6萬人,比2009年翻了一番,未來還有可能持續增長。港府表示,今年或開始限制跨境學童數量,鄧先生怕未來港府的政策又有變數。
更令他擔憂的是「香港社會對於雙非兒童的種種議論和排擠」。鄧先生百思不得其解:當年赴港生子時合理合法,雙非兒童如今卻比在內地超生的孩子受到更多不公的待遇。「擔心兒子長大,有一天拿著報紙來問自己,為何不能和哥哥在家附近讀書,為何在香港會受到同學的排擠?為何會受歧視?」他說。
難入英中 寧讀內地國際校
小學如此,中學派位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在內地生活20多年的港人張太,兒子在深圳升讀小學六年級,由於深圳招生新政強調拒絕港生入讀公立學校,一家人一度生起回港的念頭。
然而,常年離開香港,又極少香港親友,張太對香港的教育資訊不甚了解。上網查閱香港新聞,張太嚇了一跳:雖然去年香港升中人數大減5,000人,但元朗、北區等4區派位爭入英中卻比往年都激烈,平均要約5.9人至7.5人爭1學額。
張太盤算了一下,內地和香港課程大相逕庭,不僅是繁體字認讀,還有通識等課程兒子都沒接觸過,勝算幾乎為零。自己勞心勞力去打聽學校不打緊,但兒子還要準備內地升學考試,實在不忍心再給他加壓,讓他成「風箱裡的老鼠般,兩頭受氣」。張太說:「就勉強爭取到香港差一點的學校,還不如在內地讀國際學校。」
|